当前位置: 首页 >  消费维权 > 

预制菜岂能卖出“现炒”价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2-09-09

  预制菜,顾名思义就是对菜品原料预准备及包装,再通过二次加热等方式直接食用的菜品,具有方便、快捷等特点。随着资本进驻、大企入局,居民生活节奏加快,加上速冻保鲜、冷链运输等技术应用和配套设施臻于成熟,预制菜市场越发火爆,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然而,蓝海之下藏着“暗礁”,让消费者吃起来不放心、不够香。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等成为投诉热点。
  预制菜作为加工食品,绝不是“想售就能售”,必须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预制菜卖出“现炒”价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使用预制菜固然一举多得。一方面,降低对厨师技艺的要求,让做菜变得“易如反掌”;另一方面,将备餐环节从门店转移到中央厨房,采取批量式、集中式加工,可提高出菜效率、丰富菜品品类,降低用人成本、制作成本。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预制菜保质期长,脂肪和盐含量较高,不利于营养均衡摄入,倘若储存管理不到位,甚至会损害身体健康。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前往餐厅消费,也不仅仅是贪图方便快捷,更多是为了品尝独特的厨艺和菜品,吃到现炒现吃的“锅气”。
  消费者有权选择是否接受使用预制菜制作的菜品,经营者事先未明示告知就使用预制菜,显然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购买不需要的商品或服务,被动接受隐形消费。
  遏制隐形消费,还需监管显形。除了强化准入管理,主管部门、行业组织有必要重视消费者投诉维权、媒体舆论监督等信息,主动摸查相关乱象,对不合规行为采取约谈、查处、曝光或发起诉讼等方式加以制止,同时尽快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设定关键指标,明确包装、存储等环节要求,保证预制菜包装、储存符合规范,为消费者营造更透明、更公平、更诚信的消费环境。此外,还应建立完善预制菜信息公开和溯源管理机制,强化全过程、全链条监管,确保预制菜质量安全。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