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再集合,又出发!

——为山东省五莲一中79级81届高中同学毕业41年再制《通讯录》而写

发布时间:2023-01-16

2022,我们再集合!

2022,是不平凡的一年!

经春历夏至秋,云诡波谲,风雷激荡。年初的俄乌冲突,炎夏的台海怒涛,还有蔓延世界的千年干旱,更有肆虐两年多的百年疫情,无不触动着国人敏感的神经。

但是,对山东省五莲县五莲一中1979级350多位高中学子来说,时隔入学43年毕业41年,再制《通讯录》却成了全体同学的头等大事。从首次发出倡议,到第一个接龙,再到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不断闪现,接踵报到,至大功告成,每时每刻,每次更新,都牵动着大家的心,成了念兹在兹的大事。

以五莲一中 81 届微信群为平台,首任群主王光芳同学第一个举手,张淑秀、迟令增、王桂娟、夏德明、刘贤喜、邱兆星、韩恩山、丁西军、林桂亭(老六班)、王增友、王立天、赵子春、刘加运、刘金铜、迟令波、张庆伦、邢玉东、李学成、徐宣文、孙汝清、任岩青、王隆春、秦绪兵、林春、赵公亮、张厚武、王树泰等同学接续跟上,根据《五莲一中 79 级入学登记表》《八一年五莲一中部分考入大专学生名单》《五莲一中 81 届毕业 20 年通讯录》以及各班毕业合影为基础,联系每一个同学,邀请加入群聊,核实信息,新任群主张淑秀和临时指定的各班负责人更是放弃休息,发扬大海捞针的精神,利用各种方式,想尽一切办法,从夏至到秋分,历时三个月,最终把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同学悉数找到。350 名同学,除了英年早逝的 23名同学以外。其他同学全部归队。

这情景,多像当年课堂上老师点名,同学们纷纷报“到”!

李若愚校长、王念彭老师、孙玉良老师、吴乃起老师、邹积光老师、张善海老师、陈淑厚老师、胡秀云老师、李润明老师、周升顺老师、叶德军老师、郑培军老师、王宗臣老师、文红光老师、姚永利老师、姚常善老师、逄顺华老师、陈维森老师、张涛老师、张朝红老师、寇淑明老师,也纷纷接受邀请,加入群聊,一如当年慈祥和蔼,温煦如春,为我们点赞鼓劲,呈现出一幅师生同群的温馨画面!

这像极了当年在班级教室里,或礼堂操场上,老师领头同学们引吭高歌,纵情欢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百感交集,激动万分!翻阅着荦荦大端的《通讯录》,心中油然而生出万般感慨,最深厚沉实的,还是浓浓的感恩之情!

我们感恩时代,感恩祖国!

集合起来,我们的队伍回到了人生之初的那个“火红的年代”,回到了红旗猎猎、艳阳高照的“芳华”时光!

我们生长在“金色年华”,赶上全国人民的“三学热潮”,“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的口号响彻云宵。先辈们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冒酷署、斗严寒、兴修水利、整治农田、修筑8万多座水库,建造星罗棋布的梯田。正是先辈用血汗和苦干实干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有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农业大丰收!

先辈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依靠艰苦奋斗、顽强拼博的精神,用自己的汗水甚至青春,节衣缩食,无私奉献,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这也是中国在短短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原因和最重要保证,是我们国家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美好前景的源头和出发点!

解放军战士开展大比武、练精兵,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浴血疆场,才有了我们的边境安宁,社会安定,生活安祥!

在人生的最关键时期,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困难很多、物质匮乏,但不缺少快乐的时代,从小就接受扎实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毛主席号召我们从小就要学习雷锋好榜样,多做好事,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为我们做人做事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形成了一代人鲜明的人格底色和价值取向。

难忘故园43年前!我们从五莲山下,潍河岸边,汇集到了我们的母校——五莲一中。两年的求学生活,我们又赶上了另一个“金色年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也吹醒了我们的心田,点燃起我们心中压抑已久的希望!此时的校园里,到处是朗朗的读书声,充盈在我们心中的,永远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

党和政府为我们这些家在农村,路途遥远的同学,专门量身定制了转粮政策;亲人们不辞劳苦,跋山涉水为我们送来吃用的东西;胡秀云老师为不耽误学习,亲自为学生缝补衣服。这些不就是为了让我们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吗?那时的社会,政风清廉,民风简朴,社会祥和,真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校园里也是老师敬业,学生爱学,其乐融融。社会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心无旁骛,安心读书的良好环境。

每念及此,我们怎么能不心生激动,感恩祖国,感恩时代!

我们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同学!

集合起来,我们的队伍又回到母校,回到了老师身边!

韩俊三书记、李若儒校长,孙玉良老师、赵来盛老师、吴乃起老师、唐可训老师、刘文德老师、姜天德老师、常立老师、邹积光老师、陈淑厚老师、王宗臣老师,等等,这一串长长的恩师名字,已经和我们的高中生活一样,定格在我们最美好的青春档案里,凝结成我们永远的温馨记忆!

恩师们不愧为祖国的优秀儿女。他们有很多来自齐鲁各地,响应党和政府号召,舍小家顾大家,甘愿做革命的“一块砖”,从济南、青岛、潍坊这样的大中城市,以及诸城、高密等经济大县、历史文化名县,来到我们这个边远山区、艰苦地区、革命老区的“三区县”,支援我们的教育事业。他们大都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有的甚至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我们的家乡,有的还献了青春献子孙,在这里扎根,成了名副其实的“新五莲人”。

这些来自各地的恩师们,以自己的家国情怀,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为五莲一中形成良好教风学风添砖加瓦,打牢了五莲教育的根基,构筑起五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广阔舞台,让母校成为名扬齐鲁大地、声震四方的名校,成为五莲的名片;恩师们以长辈的慈爱,严师的训育,家人的关怀,把我们亲手托进了各大院校,送到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

各位同学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有了新的学习收获,有了新的参考资料,会毫无保留向同学分享;有了多余的用品和可口饭菜,也会让同学们品偿;有了人生体会,也会和同学切磋商榷;有了家庭变故和人生烦恼,去向同学倾诉排解!周末或结伴到解放路边逛新华书店,购买参考资料,或到百货大楼,购买各种用品,或到小河边洗衣服。

最有趣的还是结伴回家,真是一路欢歌一路畅谈,几十里沙土公路或山路,全靠步行,一眨眼就到家了,都不知道累是啥滋味!班级就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年级就像一个充满欢快的大集体。两年学习时光,成了我们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每念及此,我们怎么能不热泪盈眶,充满向往!

我们感恩家乡,感恩父老!

集合起来,我们的队伍再来到五莲山下,潍河岸边!

家乡一位领导曾这样说过,五莲有“四好”:好山、好水、好人,好空气。诚哉斯言!五莲山好,水好,空气清新,风光秀丽,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和五莲人民的福份。3300多座,山山不同,峰峰各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知密州时,曾在五莲山、九仙山一带流连忘返,留下了“奇秀不减雁荡”的千年美誉;现代诸城籍大诗人臧克家在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诗作中,曾亲切的称马耳山为我的“对门”(意即好邻居)。

家乡人是典型的沂蒙山人性格,耿直豪爽实在,纯朴老实厚道。据老辈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困难时期,就连外地乞丐也愿意到五莲来,因为这里的人不“眼生人”(对外地人客气和善),无论自己家穷或富,都会给点吃的。

家乡人最典型的特质是勤奋苦干,无论走到那里,无论干什么,都不偷奸耍滑,这也成了五莲人的“人格品牌”和“性格特征”。建国初期,家乡人民就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以一代代人的血汗和青春,改变着这里的自然条件,留下了这方清山秀水,也留下了至今还名扬全国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五莲精神”。1965年全国库区移民先进经验交流会,就是在咱们家乡召开的。这是先辈的荣光,更是我们后人的自豪!

就是发扬这种实干精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家乡山水林田面貌一新,十多枝工业“金花”奠定了五莲的工业基础,在当时周围大县环绕中,家乡的工业建设也是出类拔萃的。

有这样可爱的家乡养育,有这样的先辈为我们铺路搭桥,我们才得以走出大山,走向各地,走到今天!我们取得的点滴成就,不就是踏在前辈的肩膀上才实现的吗!

父老乡亲的这种品格特质,就象血液一样,注入了我们的心田,成了我们的文化根脉和精神谱系。我们这些外出求学工作的学子,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一些山东同乡说,你们那个地方的人真好!前辈基因养育,家乡文化熏陶,一中学子在校时勤奋学习,单位里勤奋实干,社会上真诚实在,真真诚诚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才让我们人生之路走得更平实稳重!

每念及此,我们怎么能不感恩家乡,感恩先辈,感恩前人呢!

2022,我们整装再出发!

2022年,是充满希望,继往开来的一年!

再次翻阅《通讯录》,我仿佛听到了集合出发的号令:同学们,让我们注满正能量,鼓足新干劲,整装再出发!

是的,这号令,是如此清脆响亮!这号令,来自我们的母校和老师,来自家乡和父老,来自亲友和家人,更来自时代,来自国家和人民!

迎着金秋的艳阳,寄托着民族的希望,擘画着国家的未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进入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中华民族正开启新的征程!

京沪辅助二通道的建设,对我们家乡来说,将是历史性的伟大工程。现在工程规划设计已取得重大突破,即将开工建设,不远的将来,家乡将接入京沪两大城市群,各项事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弯道超车。父老乡亲们正盼望着我们再助一臂之力!

多年来,我们一中学子保持初心不改,本色不变,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奋斗在祖国各地,战斗在各条战线,做出了很大贡献,有的还成为业界领袖,行业精英,为家乡,为母校争了光!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一点成绩是微不足道的。

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在向我们召唤!

再出发,我们将走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更广阔的战场!

很多同学仍在各自领域里奋斗拼博,杏林高手仍在为民解除病痛,科技专家为国家关键核心技术进步不懈努力,还有在其他岗位上的同学们,我们将为建设祖国,造福社会,富裕桑梓,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再出发,我们将多看看老师,访访同学!

无论居住何地,业就何方,我们都是一中的学子,老师的学生,这个标志独特鲜明,这份感情弥足珍贵!母校已经旧貌换新颜,正在励精图治,再创新辉煌;居住在各地的恩师们,也含饴弄孙,颐养晚年,过着幸福生活!他们像长辈一样,时时关心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关心着我们后代的成长进步。去看看老师吧,他们一定会像父母一样投来慈爱的目光!

在建立年级同学群时,有的同学在群中情不自禁地唱道:“今日我们相聚在这里,比什么都快乐,今后彼此常联系。”这本宝贵的《通迅录》成功印制,了却了我们多年的夙愿,实现了我们多年的梦想,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联系会更加紧密,精神会得到更多慰藉!来吧,老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激情拥抱!

再出发,我们将开启新的退休生活!

很多同学已进入,或即将进入耳顺之年。我们将或采菊东篱,垂钓河边,或陶醉乐海,沉迷书山,或享受天伦,颐养晚年。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和美的家庭,是我们最可靠的港湾。走向自己,走向亲人,这也是亲朋家人发出的响亮召唤!保重好身体,少给家人添麻烦,多关心亲人,让他们少些负担和忧烦!

无论普通平凡,还是位重权显,最后我们都将归于素朴和平淡。我们将一如既往保持本色,发扬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理解“两个确立”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性意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恪尽职守,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家乡,无愧于母校,无愧于各位恩师!也可以告慰已经逝世的老师和同学们!

合上这盛满记忆、贮满激情、溢满温馨的《通讯录》,回想着此项“工程”从策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再到补充完善全过程,这前前后后,真可以说是点点滴滴在心头啊!透过这部通讯录,我们可以时时回望老师,回望同学,回望家乡的山水草木,明白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应该怎么做;通过回望来时的路,明白我们应该走向何方!

珍藏起这本沉甸甸的《通讯录》,红瓦石墙的教室,父母师长、亲朋好友的身影,像电影一样时时在眼前回放。每每想到这些,我总是心潮澎湃,波翻浪涌,难以平静!

受张淑秀同学重托,又加李润明老师督促,虽才力不足,只好忠事遵命,勉力为之,草草写下了上述感想!这既是我个人的,也应该是各位同学的真情实感!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因任务紧急,又感才疏学浅,心甚惶恐,特向家乡的吉良新、王增友、陈维梅、林桂亭、李月庆、王春国等,北京的曹德荣、臧学运、王成祥、李加好、张敏华、王真,还有远在福建的王学利等多位同学请教,各位同学提出了宝贵意见,补充了部分遗漏,订正了一些舛谬。在此恕不一一奉达,谨向各位致以深深谢忱!

最后,衷心感谢恩师和同学们信任。不当不周在所难免,敬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李忠春

2022年金秋时节于京

2023年1月16日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