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安全 > 

让泉城百姓体会到有温度的“安全感”

——济南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纪实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03-23

  三餐幸福感,四季烟火气,是老百姓的生活日常,吃得放心、舒心,是老百姓对生活最朴素的期待。
  出门买菜看“体检报告”,外出就餐有“笑脸可寻”,食堂后厨能“一览无余”,深夜买药可“外卖到家”……一项项食药安全创新监管模式不断“开启”消费新体验,让生活在泉城的老百姓能够感受到有温度的“安全感”。
  2017年,济南市被国务院食安办首批授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荣誉称号。济南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创建为民、靠民、惠民,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加强源头综合治理,强化风险隐患防控,聚焦突出问题整治,严惩食品违法犯罪,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食安济南”品牌,坚决守牢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坚持党政同责 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
  农产品和食品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8%以上,省级食品安全县(区)创建率达100%,济南12345市民服务热线测评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这些成果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始终将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
  市委、市政府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平安济南建设考评和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将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复审迎检工作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总体部署和魅力泉城建设十大行动之中。制定市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每年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食品安全工作。
  同时,大力推进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两个责任”落地见效。全市建立健全分层分级、层级对应的包保工作机制,1.2万余名市、区县、街镇、村居级包保干部,分别包保近8.8万家A、B、C、D级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实行“三清单一承诺”(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督查清单,责任与任务承诺书)制度,2022年12月底前实现首轮四级包保督导工作全覆盖,2023年1月完成对各级包保干部履职情况的首次专项督查。
  在落实各方责任的同时,济南市注重统筹协调工作,2020年11月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主任的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明确市教育局、公安局、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等27个食药安委成员单位食品安全工作职责,纳入市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医保局、泉城海关8个市食药安办副主任单位。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治理、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单位食堂食品安全5个食品安全专项协作小组运行顺畅。建立健全督查督办、考核评价、约谈、责任追究等制度,每年对区县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进行评议,确保食品安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济南市完善监管体系,全面建成从市、区县到街镇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各级均成立市场监管机构,加挂食药安办牌子,并按国家标准配备执法车辆和快速检测、执法取证、应急处置等执法装备。强化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建立包括基层食品药品专职协管员600余人、街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协防管员1324人、村居信息员5000余人在内的协管员、信息员队伍,积极参与政策宣传、隐患排查、信息上报、协助执法等工作,推动监管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移。总结历城区加强街道食药安办规范化建设、打造社区“食安角”经验,将食品安全工作延伸到社区和群众中,打通“最后一米”。
  在经费保障方面,围绕创建提升工作目标,市政府每年安排5000余万元用于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经费;700余万元用于街镇畜产品快检室、街镇农产品监管站和基地追溯点建设,提高街镇和基地速测能力;500万元用于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委托检测工作;300万元“食安济南”品牌建设奖补资金;440万元用于养老机构食堂实施智能化监控。2020年以来,市财政累计列支3970万元作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奖补资金,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1300余吨。

坚持履职尽责 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扫一扫”二维码,不仅能看到整条美食街所有食品经营单位,还能获知各家经营资质、人员健康证、索证索票等食品安全信息。“看一看”显示屏,就能看到餐饮单位所采购的果蔬、水产品、食用油等食材的“快检信息”,还能看到餐具、刀具甚至后厨砧板的“健康指数”。消费者说,“就餐的安全感‘很直观’。”
  眼见为实的“安全感”,来自全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断创新监管手段,让食品安全“看得见”“摸得着”。
  强化源头管控。强化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开展农资打假治理行动,加强地方储备粮质量安全监管和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推进牛羊集中屠宰点建设,创新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实现病死畜禽收集区域全覆盖和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探索餐厨垃圾生物处理“章丘模式”,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持续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全市配备800余名食品安全总监和20000余名食品安全员,实施“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制度。全面推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承诺制,15.5万家持证业户全部签订责任承诺书。在食品生产企业中开展“亮标承诺、对标生产、核标检验”“三标”行动。强化食品生产安全风险排查防控工作,按照“一企一档”“一域一档”“一品一策”原则,建立风险、措施和责任“三清单”。全市所有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乳制品生产企业取得推行HACCP或ISO22000等体系认证。总结推广章丘区、槐荫区小作坊规范化管理经验,规范“三小”(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点)监管。全市小作坊、小餐饮登记率达100%。在全省率先推广“农村合作社+业户”模式,建设一批“小作坊专业村”。严格落实校园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和学校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全面落实大宗食品定点采购、统一配送要求。
  全面提升市场规范化水平。持续开展农批市场规范提升行动,推行驻场监管、“快检+互联网”、定量监督抽检、扫码追溯、半年检查等“五项制度”。连续五年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入市食用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农批市场快检室建立率达100%,农产品检测结果实时上传,及时公示。在全省率先完成食品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工作,实现“食品流通风险分级”信息公示,实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移动终端监督抽查考核。组织开展食品连锁超市体系检查,指导总部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食品原料供应商评价和退出机制。成立流通行业食品安全自律联盟。学校(含幼儿园)食堂B级以上100%,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和中央厨房“明厨亮灶”率达100%。开展“寻笑脸就餐”、餐饮外卖服务“净网”行动,“食安封签”推广使用率达80%以上。全市餐饮具集中消毒企业建档率和年度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抽检合格率达96%,均实行远程在线卫生管理监督。
  加强特殊食品和冷链食品监管。实施特殊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监管水平“双升”工程,制定《济南市医疗机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经营管理规范》,这是全国首个地方性规范;实施《济南市特殊食品专营店经营规范》。通过牵住特殊食品连锁经营企业总部“牛鼻子”,把住购销存总开关、落实连锁企业内部管理,实现监管资源效能最大化的做法在全省推广。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在全省率先建成启用集中监管专仓。
  实施风险评估,健全隐患排查机制。围绕“康养济南”“食安济南”建设,建立以市食药安委有关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风险监测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农产品追溯、农资监管、监测信息“三大平台”。全市建成基层畜产品标准化快检室112个,获得资质认定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共43家。开展食品“抽检分离”试点工作,食品抽检量达到5份/千人。建立健全风险会商机制,加强风险预警交流,应急管理和舆情处置做到第一时间到现场、第一时间辨真伪、第一时间快处置、第一时间作反馈。修订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开展全市食品安全应急演练,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制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手册,创新餐饮具ATP检测,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食品供应保障任务。

坚持依法行政 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守护“跑”在群众需求之前,监管“跑”在风险隐患之前,汩汩暖流滋润着百姓心田,这样的生动场景时常在济南市场监管工作中展现。
  始终保持严厉打击高压态势。济南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创新行刑衔接模式,联合设立行刑联合指挥部,构建“四联一共”工作机制(联合建队、联合研判、联合打击、联合宣传,共享成果),探索实行部门之间“全环节无缝隙、全领域无死角”的执法办案新路径。深入实施公安、农安、食安“三安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做到有案必查、顶格处罚。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保健食品、网络餐饮服务、学校食品安全、无底线营销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铁拳”“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长江禁捕打非断链”“打击走私冻肉”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近年来,全市共查处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案件7700余件;公安部门通过开展“昆仑行动”等,侦办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389起。
  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近年来,济南聚焦餐饮具集中消毒、网络订餐、食用农产品、进口食品等重点环节和重点品种,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百日攻坚行动、周末查食安、“你点我查”、迎接食安城复审专项攻坚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2022年,济南将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作为全年食品安全工作主线,针对重点食品生产企业、连锁经营企业、网络平台企业、学校食堂等,全面排查风险隐患,严处违法违规行为。去年全年共检查户数130407个,检查覆盖率100%,发现风险问题处置率100%。通过“示范一批、整顿一批、规范一批、曝光一批、关闭一批”,推动源头管理水平提升、农村食品安全状况改善、网络餐饮服务环境净化,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
  加大监管检验检测力度。济南在全省率先建立农产品追溯、农资监管、监测信息“三大平台”,建设农产品追溯和农资监管基点。同时,建立“市级为龙头、县级保基本、基层重快检”的三级检验检测体系,建成基层畜产品标准化快检室112个,全市获得资质认定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共43家。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食品检验所实验室面积525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000万元,食品检验资质能力为1003个,1478个参数,272个方法。多层次、多功能的食品检测体系日臻完善,为全市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济南将“山东食链”与食品安全专业网格管理数据有机融合衔接,全市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特殊食品四个环节激活率达100%,上链率稳步提高。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综合分析监督检查、抽检监测、执法办案、投诉举报、舆情监测和“两个责任”包保工作等数据,建立食品生产企业信用风险分析模型。承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重点监管事项清单化管理试点工作,开发使用全市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建立事前清单管理、事中风险分类+双随机和重点监管统筹、事后联合惩戒+信用修复的信用监管模式。推行食品安全“红黑榜”制度,推动餐饮单位诚信经营、加强自律,打造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共治平台。

坚持示范引领 聚力打造“食安济南”升级版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很多人并不陌生,但“共享实验室”听说过吗?在平阴玫瑰高端产业园内就有一间这样的实验室,为园区内玫瑰产品相关企业提供出厂检测、出具检验报告,以及质量标准、知识产权等综合服务。“一年至少能节省10余万元,省下的钱做研发、提品质。”企业由衷竖起大拇指。
  “让一方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宽阔,更可期。”这是济南市场监管打造“共享实验室”的初衷。诸多良苦用心,是期待能够赋予扎根泉城的创业主体无忧发展、无畏发展的“安全感”。
  以示范创建促监管增效。济南市建成省级以上农安县(区)7个、省级食安县(区)8个,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24家、省级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化农贸市场40家。积极培育“济北经济开发区食品饮料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群”“莱芜农高区姜蒜深加工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群”“济阳区食品饮料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县(区)”,成功入选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聚区。全市建立规模养殖场1150家,规模化比重达83%。鼓励和推动各区县建设小、精、美、特、优的“食安大客厅”综合服务平台。2020年济南市入选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2021年被列入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培育了盖世、维尔康、银座、凯瑞、佳宝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已初步形成产地与销地衔接、运输与仓配一体、物流与产业融合的冷链物流运行体系。
  以品牌创建促质量提升。目前,济南市“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699个,位居全省第一。国家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2个,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6个,省知名企业产品品牌51个。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泉水人家”,构建泉字号品牌矩阵。莱芜生姜、章丘大葱、平阴玫瑰品牌价值分别达到123.7亿元、52.91亿元和27.9亿元。章丘饮料和小作坊生产基地等5个食品生产基地获“‘食安山东’食品生产示范基地”称号,高新区万达金街西街获“‘食安山东’餐饮单位品牌示范单位”称号,覆盖种植、生产、加工和服务的食品安全品牌体系基本形成。济南市场监管的“动能守护”,让“烟火气”里充满着“发展劲”,让百姓的舌尖品出“幸福感”。
  守护好舌尖上的“烟火气”,这是一份厚重的民生情怀。济南市市场监管局时刻以百姓的“期待”为标准,力求每项举措都实打实对准“舌尖之虑”,每个行动都实打实聚焦“舌尖之忧”,每步落棋都实打实瞄准“舌尖之期”,让舌尖安全可检验、可感知、可评判,让百姓的安全感更足、幸福感更实,让“强省会”建设更有温度、更有力度。

□本报记者 张勤立
  通讯员 胡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