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天地 > 

“数质融合”启新程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5-07

  孟夏时节,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的算力集群服务器轰鸣作响,数据流如同看不见的江河,在光纤中奔涌不息。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正以“数质融合”为画笔,在数字经济的蓝天上绘制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贵州将质量基础设施与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通过精准“质量问诊”、全链“质量融合”、跨界“质量拓展”三重突破,打造出数字经济与质量提升同频共振的“贵州样本”。截至2025年4月,全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8万亿元,其中“数质融合”带动的产业升级贡献率达37%,411家大数据企业戴上“质量认证”金招牌,让“贵州数据”成为全国数字经济领域的质量标杆。

质量问诊:为数据产业装上“精密体检仪”
  一场叩问产业痛点的“头脑风暴”。“数据质量如何量化?合规认证的堵点在哪里?”2025年4月的贵安新区科创城会议室里,市场监管总局专家团队与贵州数据宝、华为云等企业代表展开激烈讨论。这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专家行首站活动,如同一场及时雨,精准滴灌着贵州大数据企业的“数据之渴”。
  “我们曾因数据权属认证模糊,错失一笔千万级合作。”贵州数据宝技术总监王磊回忆起两年前的困境,“专家现场拆解数据资产登记流程,帮我们建立了覆盖‘采集—存储—应用’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体系,如今这套体系已成为行业参考模板。”类似的“质量诊断”在贵州已成常态——2024年9月上线的“贵质通”平台,如同一个“云端质量医院”,汇聚全国800家检验检测机构、7000个服务产品,组建起由院士、行业领军人才领衔的900人专家库,为企业提供“线上问诊+线下出诊”的定制化服务。
  小站里的“质量生态”。在贵安新区科创城一楼,大数据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小站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企业需求与服务资源的匹配数据。2025年3月,贵州华为云数据申请“数据安全审计服务”,平台仅用15分钟就匹配到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专家团队,从需求发布到服务落地仅耗时72小时。“过去找机构要打十几个电话,现在就像网购一样方便。”企业负责人李敏感慨道。
  这样的效率背后,是贵州构建“省—市—企”三级质量服务网络的创新实践。截至目前,贵安新区累计完成质量服务订单2135件,占全省总量的44.5%,其中数据质量评估、算法可靠性验证等新型服务占比达62%。

质量融合:锻造数字经济的“钢筋铁骨”
  实验室里的“标准革命”。在贵阳大数据信息安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工程师陈宇正拿着激光测距仪,对某数据中心的物理隔离设备进行毫米级校准。“别小看这个动作,它关系到数据摆渡时的物理安全边界,容不得半毫米误差。”该中心主任张伟说。他介绍,中心已建成覆盖数据存储、传输、应用的39项计量标准,累计为全省26个数据中心、117家企业提供检测服务,校准关键参数超220万个。
  标准引领下,贵州正在重塑数字经济的“游戏规则”。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大数据企业,绘制出涵盖数据质量、算力效率、算法可信等维度的26套大数据全息质量图谱,主导制定469项大数据标准,其中《可解释AI体系架构指南》《数据资产质量评价规范》等5项国际标准、144项国家标准填补行业空白。“当贵州的标准成为全球接口,我们就掌握了产业话语权。”参与《边缘计算节点能效评估方法》制定的华为云工程师刘畅说。
  质量工具催生的“智造奇迹”。在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5G摄像头实时捕捉着轮胎硫化过程的200多个参数,这些数据经质量大数据平台分析后,自动调整设备参数。“引入质量大数据工具后,产品缺陷率从3.2%降至1.4%,生产效率提升68%。”车间主任王强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说,“现在每条轮胎都有唯一的‘质量数字身份证’,从原材料到出厂经历218道质量关卡。”
  这样的“智造升级”正在贵州各地上演:白山云科技构建的全球质量管理系统,每日处理7000亿次请求,服务覆盖250多个城市,其自主研发的“边缘云质量管控平台”获中国质量协会科技创新奖;贵州射电天文台依托先进计算实验室,将质量控制融入“中国天眼”数据处理全流程,相关成果正在冲击中国质量奖,让这只“天眼”不仅能捕捉百亿光年外的信号,更能实现纳秒级的数据精度控制。
  截至2025年4月,贵安新区已有411家信息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19家企业获得信息安全服务资质,17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贵州数据”的质量可信度指数较三年前提升53%,成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的数据灾备首选地。

质量拓展:打开数据价值的“潘多拉魔盒”
  从“数据沉睡”到“资产觉醒”。在贵州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中心,一份标着“某企业信用画像数据资产”的证书格外醒目。2025年3月,中安电线电缆凭借这份数据资产,从银行获得1200万元贷款,打破了“数据无法抵押”的传统认知。这得益于贵州率先探索的数据产权登记制度——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87件数据资产完成登记,涉及工业生产、农业监测等多个领域,累计为企业融资5230万元。
  “数据质量越高,资产价值越大。”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李华解释,贵州建立的数据资产质量评估体系,将数据分为“黄金、白银、青铜”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交易估值模型。在贵安新区,华为云推出的“数据质量保险”产品,已为32家企业的数据资产提供总额5亿元的质量保障,让数据交易从“盲人摸象”变为“明码标价”。
  跨界融合的“质量化学反应”。当质量要素突破产业边界,贵州正在创造数字经济的新物种:贵安新区科创公司开发的算力监测系统,为《流浪地球2》《封神》等150余部影视作品提供稳定算力支持,其独创的“算力质量分级标准”被纳入电影工业云平台。在新能源领域,贵州与福建共建的工业设计质量协同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破解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瓶颈,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改委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使贵州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质量创新高地。
  更值得关注的是“质量+绿色”的双轮驱动:全省3万余家企业“上云提质”,轮胎、新能源电池等产业入选国家碳足迹标识试点,贵州轮胎的“绿色制造质量体系”使单位产品能耗下降19%,年减少碳排放2.3万吨;贵安数据中心集群通过建立“算力质量—能效比”联动模型,PUE值(数据中心能效指标)降至1.1以下,成为全球最绿色的数据中心之一。
  站在贵安新区的观景台上,鳞次栉比的数据中心与远处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数字文明与生态文明共生的壮美画卷。从“数据谷”到“质量谷”,贵州的突围之路证明:数字经济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赛跑,更是质量的角力。当数据流动有了质量标尺,当算力服务有了质量刻度,当资产交易有了质量砝码,贵州正在为全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数质融合”方案。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数字革命中,贵州正以质量为帆,在数据的海洋中驶向更辽阔的未来。

□本报记者 吴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