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阅读红色书籍,传承红色精神,成为时下的风尚。在第二十六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本版刊登“党在我心中”红色书籍读后感,倡导红色阅读,传扬红色文化,与读者一起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红色经典的文化力量。
一九三六年,美国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骑着一匹劣马,穿行于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保安(时红都所在地)、预旺堡等地,用近四个月时间实地考察,采访红军战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以及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等几十人,记满十几本笔记,用英文写出系列通讯,对“红色中国”第一次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之后,这一系列通讯集结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英国公开出版。
采访期间,斯诺头戴红星帽,俨然一名红军战士。后中译本考虑环境因素,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该书出版后风靡中外,历久不衰。当年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受该书的影响,从全国各地涌向延安,参加革命。据说,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也是看了《红星照耀中国》后,才从加拿大来到延安参加中国抗战的。
红星不仅照耀了当时中国西北大地,也照耀了全中国,今天看来也影响了整个世界。斯诺通过采访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一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心,上上下下始终为之团结奋斗,从而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等艰苦战斗中一次次绝境重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西行漫记》记载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南京国民党政府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号“赤匪”、蒋介石悬赏二十五万银洋不论死活都要缉拿的人,就是毛泽东。毛泽东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他自述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后,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此再也没有动摇过。毛泽东当年对历史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中国只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不久,这一预测即为西安事变等事件证实。
红军总司令朱德对于共产主义的兴趣,也是阅读革命书籍后引发的。一九二二年他长途跋涉,从四川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又从北京回到上海,寻找共产党未果,后终于在德国柏林找到了党组织。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朱德日后成为革命领袖所具备的自发精神和坚定目标。朱德发动湘南起义,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次在军旗上用了红星。
彭德怀总结红军游击战取得胜利的经验,深情地说:“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所以壮大是人民帮助我们。”被采访的少年红军战士大都认为,“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打地主和帝国主义”。苏区老乡也说,“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人们一致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许多年轻人、娃娃参加了红军,甚至自称年龄最大的六十四岁李姓老人也主动参军,成了红军战士。正如斯诺在中译本序文中所言,从接受采访的人与斯诺的对话里,“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兵法》中的这句名言,在共产党人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先辈们都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朱德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伤兵或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路程步行。五十五岁的林伯渠(原名林祖涵)系中共“五老”(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之一,时任财政人民委员。他是穿着一套褪色的旧制服,戴着断了一条腿架(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眼镜接受采访的。他说,整个苏区对群众不征税,仅靠没收地主财产、群众自愿捐献、贸易等办法筹款,维持政府军队每月开支三十二万元。预算之小令人吃惊!林伯渠作为财政人民委员,每月“补贴”才五元钱。
历史题材的书成为畅销书并不难,但要成为“长销书”却不易。《西行漫记》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受到读者欢迎,是一部成功作品。它既有真实性又有可读性,为我们写好历史题材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斯诺笔下的那群红军战士,是革命成功最大的主体性因素。他们大多有着亮闪闪的眼睛、率真爽朗的性格,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他们唱歌、跳舞、打球,有着旺盛充盈的精力,给人印象深刻。
歌曲《红星闪闪》唱道:“长夜里,红星闪闪驱黑暗;寒冬里,红星闪闪迎春来;斗争中,红星闪闪指方向;征途上,红星闪闪把路开……”中国共产党就像闪闪的红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
重读这本书,我们就是要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直面问题、修正错误、自我革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群众路线,发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让红星精神光照史册!
□江苏省泗阳县市场监管局 胡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