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人物档案
曹巍,男,满族,45岁。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兼岫岩满族自治县知识产权局局长。2016年,曹巍主动请缨投身基层一线,带领岫岩满族自治县洋河镇全镇干部群众抓产业,强基础、促增收,探索出一条产业脱贫的特色发展道路。2021年2月,曹魏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清澈的大洋河穿境而过,河畔的幼树长出嫩绿的新叶,空气中弥漫着清香。阳春三月,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洋河镇内,一派生机盎然。
谁能想到,2016年,当时的洋河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4户、910人,9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全是空白,其中4个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时任岫岩县财政局副局长曹巍主动请缨投身基层一线,担任洋河镇党委书记的这几年,全镇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9个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全部变为“富裕村”,洋河镇一跃成为鞍山市乡村振兴示范镇。
“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我将一如既往,不负党和人民的嘱托,继续做好乡村振兴工作。”2021年2月,曹巍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这样说。
“党建+扶贫,使镇、村、组动起来、活起来”
面对面送政策,实打实送方法,心连心送关爱,扑下身子、干出样子,这是曹巍给自己定下的工作风格。
在果美园党支部举办的种植技术培训会上,大棚种植户姜英铭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的技术员,不时在小本本上记录。“我刚承包大棚,没有种植经验,支部组织的技术培训太及时了!”姜英铭说。
“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支坚强的基层党支部和强大的党员队伍。”曹巍说。在他的倡议下,洋河镇成立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采取“1+5+1”模式推进脱贫攻坚,即每村确定1名镇领导班子成员包保抓、每村确定5名镇机关干部帮助抓、每村由1名选派干部带领抓,与各站办和行政村层层签订责任书,确保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责任。
“如果有技术能手带着我们种植,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请教,该多好啊!”这是洋河镇百姓多年的心愿。
梦想很快照进了现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实施了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三链”模式,在扶贫种植基地成立果美园党支部,吸纳21名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党员助力产业发展。这些党员技术员为种植户和打工贫困户现场讲授技术、管理、经营等知识,让他们掌握技能,少走弯路。党支部还带领技术人员和种植户到周边地区学习先进技术经验,使基地逐渐走向规范化、规模化道路。
姜英铭上了几次培训课,大有收获。他把讲课的内容制成光碟反复观看,渐渐地由门外汉变成行家能手,其草莓种植收入年年最高。如今谁家草莓种植中遇到了问题,都找姜英铭“出诊把脉”,他俨然成了草莓基地编外技术员。
“群众学习技术热情高,我们作为党员干部更得以身作则。”南唐堡村妇女主任何桂红说。她带头领办合作社,率先搞起地膜花生种植。
为了保证花生产业增产增效,何桂红聘请资深农产品种植专家进村授课,统一指导种植、施肥方法,组织测土配方,确定肥料品种和数量。在何桂红的带领下,目前,洋河镇地膜花生种植已发展近万亩,有近百户贫困户通过发展花生产业脱贫致富。
三年来,洋河镇共把17名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15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两委”成员,把45名党员骨干和致富骨干培养成村“两委”后备力量。
“这就是 ‘三培养’工程, 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强对基层扶贫骨干的培养支持,发挥党员和致富能人的模范带头作用,使镇、村、组动起来、活起来,在致富路上形成比学赶超的热烈氛围。”曹魏笑着说。
“建草莓扶贫示范基地,这条路走对了”
2020年12月,在第十九届中国精品草莓擂台赛上,由洋河镇选送的草莓从全国报送的1200余个草莓样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金奖。这也是洋河草莓连续三年获得中国精品草莓擂台赛金奖。
原洋河镇党委书记曹巍到扶贫种植基地查看草莓长势,了解草莓价格和销售等问题。
以往,洋河镇穷,就是因为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缺少优势产业,没有找到致富门路。近年来,洋河镇深植现有优势,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依托蔡家堡、湾沟村和何家堡村的草莓、大樱桃、蓝莓等种植产业,建设草莓等果蔬扶贫基地,打造特色品牌,并实施“三品一标”品牌认证。目前洋河镇各类果蔬年产值突破6000万元。“建草莓扶贫示范基地,这条路走对了!”曹巍兴奋地说。
产业发展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首先是资金,各级各类资金下拨分散化、碎片化问题极大影响了产业发展规模。为破解这一难题,曹巍带领洋河镇构建“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投入机制。 “我们全面整合各类财政涉农扶贫资金,全面理清各部门涉农资金的项目类别、资金规模和可整合比例,把‘小钱零钱’整合为‘大钱整钱’。”曹巍介绍。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洋河镇吸引社会资本发展脱贫产业。近年来,洋河镇共整合财政、扶贫、民宗、军分区、驻村帮扶单位等各类资金6000多万元,集中用于扶贫基地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其次是贫困户底子薄,想发展种植产业却没有钱承包大棚,关家堡村的韩庆贵就是典型例子。韩庆贵老伴常年有病,家里以种植玉米为主,生活困难。因为有种植草莓的经历,他很想租用政府建的草莓大棚,可交不上租金。曹巍得知后,决定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租棚,由政府统一把苗栽植好,建档立卡户直接进行管理,政府负责找销路和宣传,等到草莓有收益了,再把租金和栽苗的费用付给政府。“通过这两年种植草莓,我们老两口每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韩庆贵满意地说。
洋河镇原党委书记曹巍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肖文邦,了解家中情况,并安排其到大棚打工。
洋河镇通过创新产业模式,先后流转土地2000余亩,建设标准化温室大棚252栋,项目所得收益全部作为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331户贫困群众入股增收脱贫。目前,洋河镇果蔬产业每年解决当地及周边500余人就业,其中2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了产业分红、打工双收益,形成了“户户有增收项目、村村有主导产业”的扶贫产业格局。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曹巍始终把“结穷亲、心连心”作为帮扶的主导思想,帮扶户的大事小情他总是记在心上,尽心办好。
上任之初,全镇9个村、331户建档立卡户家里都留下他的足迹。与贫困户面对面聊家常、叙乡情、讲政策、谋发展、树信心,4年时间,他留下了几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记录着全镇困难群众的信息。
何家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马明礼,家中5口人都挤在上世纪50年代用“一把泥”建起来的3间草房里。房子年久失修,山墙东倒西歪,清晰可见外面的星星和月亮。“冬天外面刮大风,屋里刮小风,夏天天降大雨,屋里下小雨。”马明礼心酸地说。
通过这次脱贫攻坚,马明礼家翻建了青砖红瓦房,安上了铝合金门窗,室内镶上了瓷砖,装上了暖气,一家人各有各的房间,再也不用挤在一起睡了。“现在一到他家,一家老小拉住我的手有感谢不完的话。我说不要感谢我,感谢党的政策、感谢政府吧!”曹巍感慨地说。
扶贫先扶智,教育当先行。贫困学生也一直是曹巍挂牵的群体。南唐家堡村羊角组建档立卡户刘恩来的女儿刘景然以优异成绩考入县第二高级中学,但全家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我没有劳动能力,还是个‘药罐子’,全家靠低保金和我妻子种地勉强维持生活,拿什么让孩子上学?”刘恩来苦着脸说。
“这样的家庭,必须下大力气帮一把。”曹巍说。面对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曹巍捐出4000元作为孩子上学的补助,并表示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困难都可以找他。他时常勉励孩子:“不要被生活暂时的窘境困住,努力考上好的大学,好好读书,回报社会!”
近年来,洋河镇累计为1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翻建房屋354间,为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维修房屋141间;为4个贫困村打饮水井24眼,铺设输水管路17000延长米;修路22条、34公里;将44名贫困劳动力安排到护林员、保洁员、水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完成364名贫困人口健康普查,全部安排至定点医院治疗。
赤子其人,寸心如丹。在脱贫攻坚一线,无数像曹巍一样的帮扶干部持续战斗、默默奉献,他们把对脚下土地、身边人民的热爱,对肩上责任、心中信念的执着书写在大地上。
洋河镇的山,还是那山;洋河镇的水,还是那水。而洋河镇的人,正朝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
□本报记者 张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