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百人展风采】钟宏伟:“蚯蚓书记”的富民乐土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市场监管局干部钟宏伟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人物档案

钟宏伟,男,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干部,1973年1月出生,1994年1月参加工作。2017年6月,在勃利县永恒乡东辉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


在钟宏伟心里,东辉村是他的第二故乡,飘扬着鲜艳红色扶贫队旗帜的驻地是他的家,热情善良的村民是他的父老乡亲。回顾三年多的扶贫工作,他无怨无悔,跟村民结下的情谊千金难换,脱贫攻坚成果给乡村振兴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如何解决东辉村贫困的症结问题?扶贫工作从何入手?这是钟宏伟自进村起就冥思苦想的问题。入户走访、实地调研、查看资料……钟宏伟深入群众,在一家家走访中,一步步丈量里,理清找准扶贫工作切入点,引入蚯蚓循环养殖项目,打造富民乐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蚯蚓书记”。

深入群众,抓党建促发展

200平方米的党群活动基地是钟宏伟看着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基地大门两侧挂着写有“携手共建新东辉党群同心聚合力”牌子。这两句话是东辉村团结一心、努力筑就脱贫之路的生动写照。

钟宏伟是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初入村子,他就发现村里基层党组织建设滞后,缺乏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没有致富带头人。

针对这些问题,钟宏伟多次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讨论研究,健全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加大党建基础设施投入,村党支部实现了“有场所、有设施、有制度、有书报、有旗帜、有宣传”的“六有”标准。

党建活动中心书籍种类丰富,寓教于乐,扶志扶智,也为村党组织提供了“知党恩、感党恩”活动场所。党建促发展,变化在心间。如今,在东辉村修建的17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在道路整洁的村里,在宽带、有线电视网全覆盖的家中,村民们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能否让群众打心眼儿里认可是脱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钟宏伟深情地说:“什么都做!”扶贫队积极与市妇产医院、泌尿专科医院沟通协调,为村民免费体检,对查出病情的村民,及时治疗;带领七台河市市场监管局党员,在广场和村道两旁种植400余株观赏树木、1万多株草木花卉,每逢春夏之际,处处绿色葱郁、花繁叶茂,风景如画。

要让困难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须摸清致贫原因。钟宏伟深情地说:“一户帮扶一户,扶贫队因户施策,培养贫困户的技能手艺,帮助他们开办豆包加工厂、编织坐垫套和车把套,再想办法找到销路。扶贫要扶到群众心坎里。”

百折不挠,上项目增收入

“刚到村里什么都不懂,扶贫队一开始也走了很多弯路,通过多个项目探索,最后发现蚯蚓养殖很适合当地情况。”说起蚯蚓项目,钟宏伟滔滔不绝。

蚯蚓循环养殖项目的确定,着实让钟宏伟花费了好一番功夫。此前也曾引入多个项目,终因人员、技术等问题而告终。钟宏伟没有气馁,他继续走访调研。为了节省时间,每天一大早出发挨家挨户了解情况,随身揣两个馒头,饿了就啃两口。持续性的通宵加班、满负荷的连续工作,让钟宏伟的身体频频发出预警信号,他又有糖尿病、高血压,曾经出现过虚脱现象。在钟宏伟的朋友圈,前一天他还贴出血压测量仪上令人担忧的数字,第二天就又是在养殖基地的忙碌身影……

经过多次调研论证,蚯蚓循环养殖项目终于办起来了。项目从沈阳引进初期,资金不足无法周转,钟宏伟就自己垫付了10多万元进去,建立了6000余平方米的蚯蚓养殖基地,育苗、饲养,把基地养殖的蚯蚓再免费分给愿意喂养蚯蚓鸡的农户。

“蚯蚓鸡就是用蚯蚓作饲料养大的鸡,下的蛋就是蚯蚓鸡蛋,它们的营养价值较一般的鸡和鸡蛋更高,不愁没有市场。”说起蚯蚓项目,钟宏伟滔滔不绝,俨然就是蚯蚓养殖专家。

为了调动村民养殖的积极性,钟宏伟逐户劝说,介绍项目前景,免费发放鸡雏,传授养殖方法,不仅提高了土鸡和鸡蛋的营养价值,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期间,钟宏伟还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展销会场,在派出单位七台河市市场监管局的帮助下,在福沃家菜市场设立“蚯蚓鸡蛋”销售专柜,订单随即纷至沓来。

蚯蚓循环养殖项目给村民带来了甜头,加入项目的人数越来越多,资金也源源不断涌入。全村家家养蚯蚓鸡,户户卖蚯蚓蛋。2018年年底,东辉村整村脱贫,“蚯蚓书记”的名号就是由此而来。

“忙碌一年终踏乡,东辉发展强中强。休闲场所扶摇起,缝纫机声霍霍忙。蚯蚓冬眠藏土地,路灯守护排成行。坦途村路横直顺,领队之人风雪扛。”这是东辉村的一名年轻人的“回乡读”。

旧貌换新颜,村里蒸蒸日上的好日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子归家。

持之以恒,乡村振兴乐途稳

脱贫后,成果如何巩固?乡扶贫队坚持导向意识,把难题和办法想在前面。

为延伸扶贫产业链,创新连贯价值链,健全上下游供应链,蚯蚓养殖项目初见成效后,钟宏伟像“蚯蚓”一样钻入大地,孜孜不倦地探索。利用蚯蚓粪种植玉米,回收玉米秸秆养殖蚯蚓,既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又可蚯蚓粪还田、修复板结土壤,还可装袋销售花土变废为宝。

在村东南院场里,低矮的秸秆堆下是越冬蚯蚓的“安乐窝”,当地人称为“地龙潭”。扶贫队从辽宁引进蚯蚓消化秸秆技术,两人多高的秸秆垛为蚯蚓提供过冬场所。“科技助农是巩固脱贫的必然选项。”钟宏伟说。如今,多元链接、融合推进的东辉村蚯蚓产业模式已经被复制扩张到勃利镇元明村、倭肯镇镇东村等周边市县乡村。

截至目前,东辉村养殖蚯蚓近5吨,每年可消耗牛粪2000吨、秸秆300垧,年出售上千只蚯蚓鸡和10万余枚蚯蚓鸡蛋,已达成收购意向的蚯蚓粪产业可实现10万元年产值。

东辉村的产业链是多元的。除了蚯蚓项目,驻村工作队用扶贫资金给村里购买了大型拖拉机及深翻机、旋耕整地机及秸秆打包机等农业机械,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这些收入全部用于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防止贫困户返贫。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脱贫攻坚最需要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尤其作为一线战斗员的驻村扶贫干部更要像蚯蚓一样,俯下身,潜下心,松穷土,啃穷根,视扶贫为乐途,变穷乡僻壤为富民乐土。”钟宏伟在扶贫日记中这样写道。

驻村三年多,初心不变,如果说有什么是变化的,那就是钟宏伟更乐观了,也更有信心了。过去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如今,他带领村民共建美好家乡的路更加宽广,迈出的步伐也更加坚定有力。

□本报记者 靳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