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分局(所)一瞥: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市场监管局长平分局,为上栗县市场监管局派出机构,于2015年11月成立。这支仅有5人的基层监管队伍在帮扶当地个体经营者打造特色产业、振兴乡村经济中做出了大文章。2019年12月,该分局被市场监管总局授予“全国市场监管系统优秀市场监管所”称号。
图为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市场监管局长平分局全体成员
手工月饼,在江西省上栗县长平乡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制作历史,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承。如今,这些老味道不仅在当地百姓的餐桌上历久弥香,也在政府引领下走出了乡村,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
走进长平乡百米老街,迎面飘来一阵阵来自记忆深处的香气:芝麻和葱油混合的油香,糖和油混合的甜香,还有花生、瓜子等坚果在烘烤或翻炒下的果香……一间间手工作坊飘散出不同的香味,人们从中品出了乡情、尝出了历史。
“以前我们都是自己在家里做月饼,然后包好带到镇上去卖,谁家的好吃就卖得多,没有统一的制作标准,销量也没有保障。”回忆几年前的月饼生意,上栗县正大食品厂老板熊侣斌略显无奈地说道。
正如熊侣斌所言,尽管保留着古老的手艺,但当地许多作坊面对现代餐饮行业的新标准、新要求,往往无所适从。同时,受众多因素影响,长平手工月饼作坊过去几年处于“小、散、乱”的状态,无法形成市场优势,也影响了月饼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盘活传统作坊的生意,不仅是服务营商环境的需要,也是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举。如何解决手工月饼小作坊监管散乱的难题,呵护传统工艺发扬光大,成为长平市场监管分局成立后面临的首要课题。
为了解决小作坊“单打独斗”的状况,长平市场监管分局对辖区内的小作坊进行调查摸底,一一登记在案。
在《江西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小摊贩管理条例》颁布后,该分局按照“规范登记,从严监管”的思路,对所有小作坊进行上门服务。同时,采取集中培训、集中约谈的方式,对不合格的小作坊进行了专项整治,也给具备办证条件的作坊办理了小作坊登记证。
“挂上牌照,有了‘身份’,生意比以前好多了。现在,许多小作坊从里到外焕然一新。”熊侣斌说。
在长平分局的帮助下,上栗县正大食品厂成功办理了全县第一张《江西省食品小作坊登记证》。如今,熊侣斌的小作坊每年能销售月饼约4万斤,他们生产的月饼和糕点摆上了当地超市的货架,每年都有许多外地商客前来订购。
为了规范长平月饼生产,增强长平月饼的影响力,长平市场监管分局还想出了“抱团作战”的策略。在分局局长易建辉的提议组织下,2018年9月“长平乡月饼协会”正式成立。长平手工月饼作坊一改零散经营方式,开始优化结构、整合优势。
小作坊面貌一新,接下来便是如何拓宽销路了。
以前,长平乡的月饼只能赶在中秋节期间,在乡镇范围内销售。为了打出名声,打通销路,2020年8月,长平乡政府与长平市场监管分局组织长平乡26家食品商户参加萍乡孽龙洞风景区举办的“扶贫产品美食节”。
为了在这场“美食节”中展示长平食品文化特色和底蕴,拓宽产品销路,局长易建辉和分局的同志每天中午便到达现场,他们一边观察游客们的购物喜好,一边给参展商户们出谋划策。总是等到深夜游客散去,厂家们收拾东西回家,他们才走。易建辉说:“白天大多数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旅游消费时间有限,到了晚上才是最热闹的时候,我们要保障参展的商户们在此期间不出差错。”
当时正值酷暑时节,天气非常闷热,分局同志的衣服总是反复地被汗水浸湿,又被晚风吹干。这股拼劲也感染了商户们,一到下午,商户们结伴前往孽龙洞风景区摆摊,干劲十足。
付出总有回报。“美食节”连续举办了9天,长平手工月饼吸引了大量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品尝购买。这一仗,打出了长平手工月饼的名声,也让长平手工月饼从小村庄走入了大市场。
“这些小作坊的‘老味道’,已经成为长平乡的一张‘名片’。”易建辉说。月饼小作坊不仅为长平乡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为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注入了不断前行的力量。
长平市场监管分局在小作坊设立了“党建+乡村振兴”联系点,以“规范提升月饼作坊,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商户,采取不同的帮扶方式。通过食品龙头企业、月饼协会等,以股份联结、劳务联结、服务联结等方式,让一些自身条件不足,难以独资开办月饼作坊的贫困户,参股合办或者进厂务工,使得他们有了一份家门口的工作,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目前,长平乡共有23个月饼食品厂基地,带动1200余人就业。
回想长平手工月饼一路走来的变迁,被商户们称为“长平手工月饼代言人”的易建辉感慨道:“为百姓办实事才能被百姓记在心里,一分监管,九分服务,我们解决了行业发展的难题,监管工作自然水到渠成。”他表示,下一步,长平市场监管分局将持续推进智慧监管新模式,更好地服务长平百姓。
(李元 郭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