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25
这支队伍讲大局,面对疫情带来的医用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防疫物资极度紧缺的困境,积极运用技术手段支持抗疫原材料生产企业高效、持续、安全生产,支持抗疫大局。
这支队伍讲政治,湖北省内滞留人员“逆行”而上支援复工复产企业,全国各地项目现场领导干部带头冲在检修一线为企业排忧解难,主动作为减免复工复产企业检验费用3000余万元,展现了特检铁军的勇气与担当。
这支队伍讲责任,湖北滞留党员就地支持当地社区防疫工作,现场组建党员先锋队主动靠前服务为企业排查安全隐患,青年党员舍小家保大家奋战在检验一线,用热血青春勇担抗疫重任。
这支队伍讲传承,一人荣获原质检总局直属机关青年五四奖章、一次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两次荣获原质检总局直属机关“青年文明号”、五次荣获全国质检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是一支素有优良传统的光荣集体。
这支队伍就是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中国特检院压力容器部(以下简称容器部)。
助力抗疫物资生产,支持全国抗疫大局
容器部常年服务于石油化工企业成套装置检验检测工作,石油化工企业的产品是防疫物资的重要生产原料或直接产品,如:熔喷布专用料是医用口罩生产的最重要环节,而其主要原料是聚丙烯;以丙烯为原料所生产的丙烯醛则是消毒剂中间体。容器部建立石化装置大修应急绿色通道,充分依托多年来积累的科研成果转化,建立了从“损伤识别、风险评估到检验检测、再到安全评定和寿命预测”全过程的炼化装置安全保障特色技术体系,在疫情期间为解决炼化企业检验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持抗疫原材料生产企业高效、持续安全生产。
熔喷布的短缺会直接导致口罩产能的下降,中国石化在2月份决定筹建十条熔喷布生产线,其中燕山石化作为国内最大的合成树脂生产基地,在疫情初期的半个月内要建成一座熔喷布生产厂,同时其第一聚丙烯装置紧急转产熔喷料基料,并紧急恢复一条生产线。燕山石化三套聚丙烯装置面临到期检验,按照传统检验方式将造成数十天的停产,严重影响熔喷布原材料供应。2月20日,为保障安全生产,燕山石化向北京市政府提交装置检修申请并获批,需要在三月底前完成所有大修准备工作,为此,容器部团队采用基于风险检验方法,科学制定检验策略,在大修现场连续奋战1个月,其中两套装置采用了不停车检验,保障了装置的连续高效生产。疫情期间,燕山石化紧急部署的4条生产线累计生产熔喷布超1300吨,供应口罩生产160余家,助力增产医用口罩13亿只,有力支援了全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巴陵石化聚丙烯装置于4月底到检验周期,装置急需连续生产但又面临超期检验难题,容器部团队派出骨干采用基于风险的检验手段,对高风险的设备管线实施在线检验,消除其安全隐患,助力企业紧急生产聚丙烯3万多吨,确保了防疫物资原材料的持续供应。齐都药业是以注射剂为主的药品生产企业,为了使企业疫情期间加大产能生产各种急缺的防疫治疗物资,团队采用在线检验技术解决了企业蒸汽管道无法停车检验的难题。中石化九江石化聚丙烯装置,因疫情影响装置无法如期停车检验,容器部团队对136台安全阀进行科学评估,解决停工难题,保障了企业连续生产。
据统计,疫情期间容器部共对燕山石化、巴陵石化、广西石化等企业开展了280余套装置风险评估和常规检验,累计评估检验容器12172台、管道58300条,发现安全隐患上千处,有力支撑了抗疫物资原材料生产和企业复工复产,缓解了全国抗疫物资紧张局势。
容器部积极响应中央及总局号召,对疫情期间湖北省内复工复产企业免除检验费用,对湖北省外的复工复产企业减免检验费用50%。比如:湖北省潜江富阳化工压力容器检验项目,免除检验费用16.5万元;山东华联石化减免50%的检验费用,共计104.8万元。疫情以来已累计减免检验费用3000余万元,降费不降质,相关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肯定。容器部积极抗疫的事迹被中国质量报以题为“中国特检院压力容器部发挥技术优势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作专题报道,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转载。
“逆行”攻坚时刻,特检人永远冲在“第一线”
在湖北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特检人并没有“躺在家里做贡献”,技术团队“逆行”攻关奋战在检验第一线。湖北省潜江富阳化工多台关键设备超设计寿命运行,装置处于停工待检状态,受其影响园区内多家下游企业不能按时复工复产。3月底,团队制定了缜密的项目实施和疫情防控专项方案,由滞留湖北的鄂籍检验员刘小路每天驱车400公里往返潜江孝感两地,克服疫区防控特殊困难,圆满完成了现场工作,这一事迹刊登在4月7日的潜江日报。4月,武汉某企业设备停车待检,团队滞留湖北人员陈铭每天自驾奔赴现场完成检验工作,为企业顺利开车提供了技术支撑。6月,武汉某石化企业关键设备到期无法停机检验,恰逢北京疫情严峻时期出京困难,检验员陈铭同志再次积极联络协调各方资源,前往武汉,运用声发射技术顺利完成检验工作,保障企业连续生产。
在疫情最为严峻时期,中石油广西石化临时决定停工检修,李志峰同志带队组建党员突击队于2月25日从北京出发赶赴第一线,圆满完成了16套装置近千台压力容器检验工作,同时完成清沂山石化89台容器、6960米管线检验工作。6月,再一次圆满完成天津石化861台压力容器、5451条管道定期检验及腐蚀检查等工作。非常时期,容器人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四特”精神与抗疫精神相结合,永远冲在“第一线”,展现了特检铁军的勇气与担当。
青春“战疫”果敢前行
疫情期间,中国特检院18名湖北籍职工滞留家乡,他们成立了在鄂人员临时党小组,由党员陈铭同志牵头负责并积极开展工作。在临时党小组的带领下,全体滞留人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留鄂同志主动向所在社区报到,参加社区测量体温、执勤巡逻、消毒等疫情防控工作,部分同志发挥专长支持当地企业复工复产,他们的事迹被写成《沉到社区——市场监管总局留鄂人员剪影》在人民日报公众号、网易新闻、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报道。容器部辛艳超同志妻子被选派为北京疫情防控工作医疗队员,亲身参加一线抗疫工作,作为家属辛艳超同志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辛艳超同志将三岁的孩子送回南京老家后,自己也投身到了天津石化大检修的另一片“战场”上,夫妻二人以不同的方式支持抗疫工作,中共北京妇产医院委员会专程致函中国特检院,对抗疫家属以示感谢。
容器部是一支平均年龄34岁,充满活力、有战斗力的青年队伍,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32岁的宋耀民连续出差136天,辗转合肥、连云港等多个项目现场,妻子有孕在身却一直无暇陪伴,心中有愧但责任在肩。28岁的孙丽到项目现场一干就是三个多月,爬塔钻罐,谁说女子不如男。34岁的韩志远从大年初七开始主动放弃休息连续值班一个多月,积极为外地职工调配防疫物资,组织线上会议,在特殊时期支撑起部门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在这样一场大灾大难的疫情考验面前,容器部青年一代扛起了时代赋予的责任,发扬着特检人的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助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