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档案:
郭琛,男,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市场安全监督管理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1971年出生,1994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10月入党。2020年12月,被评为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我的工作岗位就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无数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安全,他们不计报酬、无谓生死,只为兑现入党初心和对人民的承诺,他们的事迹平凡而又熠熠生辉。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市场安全监督管理科科长郭琛,便是其中一个。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郭琛接到紧急通知后迅速返岗迎战疫情,从此,近一年的时间他一直忘我地奋战在疫情防控和市场监管第一线。疫情面前,他是无惧无畏的“逆行者”,一只一次性医用口罩,一身市场监管制服,就是他全部的防护装备,十分简陋单薄,冒着极大的感染危险,天天“泡”在农贸市场里。
“加工台面一要定时清洗消毒,注意卫生,操作、销售时记得佩戴手套!”“和前两天比,今天你家东西摆放都很整齐,继续保持啊!”他督促市场主办单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采取“地毯式”摸排,详细统计核查市场从业人员信息,及时掌握人员动态情况,建立详实的商户台账。
“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一点一滴不遗漏”,就是他工作时的真实写照。为守住农贸市场疫情防控阵地,确保辖区百姓“菜篮子”“米袋子”安全,他准确判断疫情形势,制定农贸市场驻场监管工作方案,由市场所干部组成驻场小组,监督指导市场主办方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农贸市场驻场监管。市场主办方纷纷表示,“市场来了专业指导员,给我们的市场疫情防控又多了一重保障。”
2020年6月16日,北京上调至二级应急响应,晚8点接到通知“需要立即对市场相关从业人员和环境进行核酸检测、环境消杀”。
“唯有争分夺秒,尽早进行采样检测和环境消杀,才能安定人心,坚决保障老百姓‘菜篮子’供应稳定”,郭琛心里只有这一个念头,他连夜统筹协调区疾控等相关部门到全区14个农贸市场进行人员和环境核酸检测采样,持续奋战两天两夜,采集样本403个,检测结果,全部阴性。
采样结束后,郭琛又立即组织市场进行全面消杀,全程亲自盯守,不眠不休,坚持逐个区域查落实、逐个摊位找隐患、逐项问题抓整改,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全力保障了疫情期间市场的供应安全。
在完成繁重的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郭琛又牵头做好全局每日疫情防控动态信息、复工复产执法检查情况、疫情相关物价举报案件、全区防疫物资销售储备等情况数据的统计收集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力稳价格、保供应,防止哄抬物价、囤积居奇。
内勤老吴说:“为保持干部持久的疫情防控战斗力,他安排科室干部进行轮休,劳逸结合,但轮休表中却坚持不让排他自己。”
这一年,郭琛真的太累了,几乎没有完整休息过一天,不到50岁的年纪,头发早已花白,整个人瘦了一圈,但工作热情、战斗精神丝毫没有消减。在疫情最为肆虐的时候,他常常这样跟家人说道,“我是一名党员,这个时候就应该冲锋在前,我的工作岗位就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刚从市场回来,也不知道是否安全,时间太晚就不回去了。”
郭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在危急时刻心系群众,冲锋在前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诠释了一名市场监管人的为民情怀!“一刻不断的电话,随时就要出发的现场检查,曾经让他好几日不眠不休。”同事小何回忆道。
“改造后的市场宽敞干净多了,买菜的心情也好了”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趋稳趋好,面对企业复工复产日益增多的需求,郭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灵活应对,帮助辖区企业按下了复工复产的“加速键”。他提早摸排,主动介入,建立“一企一档”,严格把关、逐一验收,与14家农贸市场主办方签订疫情防控、食品安全责任告知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确保企业安全复工;利用微信工作群、电话联系、短信通知等方式,持续推送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积极帮助企业寻找口罩、电子体温计等防护物资的购买渠道;深入现场“一对一”指导企业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经营场所消毒、员工体温监测等防护措施,确保已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到位。
2020年3月,经过多方严格验收,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幸福大街北口的2000多平米的特吉特菜市场终于重整开张了。市场负责人胡先生无限感慨地说:“年三十关门,准备过大年,没想到赶上了疫情,一关就是一个多月,心里那个着急啊……以前,市场监管局到我们这里来主要是进行监督检查的,这一次不一样,主动对我们上门服务,指导我们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应对措施,帮助我们排除了开工前的安全隐患,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真是让我深受感动!”
一商户为了弥补疫情导致的经济损失,想通过举办展销会的形式促销商品提高收益,扭转亏损的局面。郭琛得知消息后,立即深入现场细致指导。商家来递交材料,他热情接待,按照规定快速进行了办理,高效优质的服务令前来办事的人员感动不已。郭琛说:“处处都要体现接诉即办,不能让群众难在了‘最后一公里’。”
菜市场不仅是城市文明的缩影,更是衡量市民幸福指数的体现,它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郭琛不忘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辖区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改造升级。辖区内的2个农贸市场在改造前市场周边环境较为脏乱,市场内光线昏暗,出店占道经营现象普遍,通道不畅,柜台内外物品乱堆乱放,地面污渍长期得不到清理,安全隐患多,居民购物体验差,也非常不利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市场管理。
为此,郭琛联合区商务局、财政局等多部门人员开展实地调研,科学统筹,因地制宜,将环境卫生、疫情防控、垃圾分类、分行划市、质量管理等做了详细规划,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打造出了环境整洁、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购物方便、秩序井然的菜市场。农贸市场的提档升级不仅提升了辖区的文明形象,也让幸福感装进了市民的菜篮里,小市场体现出大民生。附近的居民们对家门口农贸市场的变化感触很深:“改造后的市场宽敞干净多了,买菜的心情也好了。”
后疫情时代,居民们关注的不仅是“菜篮子”的新鲜实惠,还有安全可靠。郭琛坚持多措并举,慎终如始,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他组织开展好市场内的爱国卫生月活动,保持市场内环境卫生整洁;他严格督促市场主办方认真落实测温扫码,严把“一米线”防疫关卡;他坚持每周开展从业人员和进口冷链食品的核酸检测,建立专职消杀员制度,督促商户严格执行每日开市前、闭市后2次消毒,对门帘、把手、柜台、案板、冰箱等重点点位进行高频次消杀,把好“看不见”的安全关。
“市场门前都张贴着消毒记录、疫苗接种公示,冷链食品的摊位前有核酸报告和检验检疫报告,从这里买东西,放心、踏实!”下班来采购,拎着大包小包的王先生笑着说。
“他就是个永动的陀螺,每天转呀转个不停”
2020年12月,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部署,开始对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疫苗,东城区餐饮和食品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疫苗接种工作由郭琛所在的科室负责牵头组织。冒着严寒,他多次奔赴东城区各个街道寻找适合疫苗接种的场所。正式接种时正值数九寒冬,等待接种的人群已排到室外。郭琛主动负责室外秩序维护,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下,刺骨的寒风中,他一站就是一天。科里的同事提出要换岗,让他负责室内的协调工作,他憨憨地笑着掀起大衣说:“没事,我穿得厚,还有暖宝宝护身,外面冷,你们就别出来啦。”清冽的冷风,呼出的白气朦胧了眼镜片儿,同事一致称赞他就是这样一位“暖男”,永远把最苦最累的工作留给自己,总是特别照顾身边的每一位同事。
经过不懈努力,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郭琛就带领大家组织完成重点人群接种1.7万余人次。同事们心疼又无奈地说:“他就是个永动的陀螺,每天转呀转个不停。”
为保障首都核心区安全,率先建立免疫屏障,他主动对标上级要求,制定详细工作方案,扎实有序推进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宣传动员,全力做好思想发动工作,重点聚焦农贸市场、餐饮、药店等12类重点领域,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走访、张贴海报、电子屏播放疫苗科普视频等多种形式,消除接种顾虑,调动人们的疫苗接种积极性;认真梳理摸排从业人员信息,精准掌握底数,建立接种台账,实现对账“销号”,确保不漏一人;执行每日疫苗接种公示制度,坚持“日统计、日通报”,集中攻坚,确保应接尽接。
白天,17个街道疫苗接种点留下了他来回穿梭的身影;下班后,办公室里依然灯火通明,他加班统计汇总疫苗接种报表,撰写工作汇报,提炼总结好的工作经验,在全局19个市场监管所进行推广普及。目前,东城区商业服务业领域疫苗接种率已达90%,14家农贸市场的疫苗接种率更是达到98%。
谈起自己获得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殊荣,郭琛总是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其实就是一份责任心,坚持做好本职工作而已。”郭琛,与他的同事一道,将市场监管的责任放在首位。点点星光,无数“逆行”的市场监管人在抗疫大考中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 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