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百人展风采】林淑英:“千家万户都好,是我最愿看到的”

——记广东省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林淑英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人物小档案:

林淑英,党员,广东省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20年,林淑英被表彰为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她带领的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处获评国务院食安委全国食品安全先进集体;2021年,在中央政法委举办的“平安之星”网络宣传活动中被评为“平安英雄”。


“18个年头了,一直从事食品监管工作。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食品企业健康规范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虽然累,但很有成就感。”2004年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工学博士毕业至今一直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林淑英,对她从事的工作有着特殊的体悟和感情。

作为一个拥有23年党龄的老党员,林淑英无论是带队伍,还是干工作,都牢记初心使命,切实履职尽责,向党和人民交上了满意答卷。

“当时,感觉自己样子有点丑”

林淑英的“拼”,在广东省市场监管系统是出了名的。多年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让她养成了事不过夜、案无积卷的习惯。

“事情干不完,睡觉都不踏实。”林淑英语速有点儿快,话里话外透着干脆、利落。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她同时担任广东省市场监管领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食品经营监管组组长兼办公室副主任,省疫情防控组返校上课专班食品安全监管组组长、农贸市场专班产品监管组组长。

谁都知道,这样的“组长”并不好干。“干就干呗,关键时刻,咱党员怎么能不往前冲?”林淑英毅然接下任务。

广东食品经营主体数量大,监管难度大。餐饮店、冷库、商超、学校食堂……每一个与食品经营相关的经营主体都存在风险隐患,都是监管重点。这可怎么办?

分析风险隐患、研究对策措施、制定工作方案、督促落实到位……白天时间不够用,林淑英和组员们就夜以继日,不少时候甚至通宵达旦。

“那段时间,周末都在工作,很正常。”她说。

工作起来啥都忘了,但稍微一停下来,膝关节的疼痛让林淑英实在难以忍受。2020年10月初,因半月板受损,她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大夫再三叮嘱她,至少需要休息两个月。

术后第三天,林淑英就在医院的病床上开始了办公。第十天,她愣是架着双拐去单位上班了。

“架着双拐嘛,当时,感觉自己样子有点丑……”林淑英边笑边说,仿佛在述说一件很好玩儿的事,“所以,我就早到晚走,尽量不出办公室。”

她认为自己架着双拐的样子“丑”,同事们却说,“这个时候的林处长是最美的”。

“处长那个样子还在干,对我们是最好的教育和示范。”处里的同事刘颖说。

“凡事都要有前瞻性,否则就容易蛮干”

善于研究,带着前瞻性问题和策略直奔工作目标,是林淑英的工作习惯。

疫情期间,林淑英带着同志们坚持源头治理,创下了多个“第一”:全国第一个发布公告禁止在商超引导顾客“试吃”等高风险行为,第一时间开展网上监测排查野生动物非法经营行为,第一时间发布餐饮服务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这些措施作为“先手棋”,为广东市场监管领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重要保障。有的措施还作为经验,得到上级部门与兄弟单位的肯定和推广。

“凡事都要有前瞻性,否则就容易蛮干,力气出了很多,效果却未必好。”她说。

说到这里,林淑英举了个例子。平时,商场超市的导购员端着切开的水果或小杯的酸奶,请顾客“试吃”,是一种很正常的促销手段。但在疫情期间,人员聚集、食品暴露、摘下口罩“试吃”……这些因素无疑都会带来风险。

根据实际情况研判工作方式和工作措施,把问题想在前面,把风险消灭在未发生时,就是为人民群众负责、为市场主体负责、为社会安全负责。

疫情期间,林淑英带领同事们不仅把他们的精力用到了极致,还充分利用智慧监管系统,把监管工作做到了极致。在全省近100万家餐饮单位禁绝经营加工野生动物行为,斩断野生动物传播路径,他们只用了20天;完成全省5090家农贸市场近6万批次农贸市场产品核酸检测,他们只用了7天;牵头组织专业团队建成“冷库通”——广东省冷藏冷冻食品追溯系统并在全省推广应用,他们只用7天……

“当时,我们一边建‘冷库通’系统,一边向冷库经营户做宣传。得让人家知道这个东西有用、好用,这样才能发挥智慧监管的作用。”林淑英说,“那个时候,系统一两天就升级一次,怎么好用我们就怎么办。”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7万个冷库被纳入“冷库通”系统,其中贮存进口冷冻食品的冷库上报率实现100%全覆盖。

“工作是手干出来的,但要用脑子去指挥手”

“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不是中国特有,这一问题是全球问题,尤其是世界经济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食品流通全球化,引发的安全问题也是全球性的……”这是林淑英多年前一篇论文开头部分的节选。

实际工作中,林淑英拼的不仅仅是体力、精力,更多的还是靠头脑去思考和研判。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工作是手干出来的,但要用脑子去指挥手”。

“食品安全领域涉及的知识太多,情况又千变万化。”她说,“所以,不管怎么学、怎么干,心里也还都是虚的。”

她说的这种“心虚”,其实更是“虚心”。一个能把手指挥好的脑子,是需要不断丰富、提升的。

目前,我国尤其是广东食品行业的新业态不断出现,给监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面对新业态,林淑英不回避、不等着上级指派任务,而是“在实践中学”“边干边学”。

“对于机器人餐厅,我们就在研究它。比如,它有哪些风险点、如何监管。我们只有懂它,才能给经营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他们搞好内部管控,同时也能让我们的监管工作更有效。”谈起工作,她的目标似乎只有一个——有效。

食用农产品的监管,一直是个难题。经过广泛调研、统筹考虑,林淑英全力推进全省2000家农贸市场开展快检工作和食用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创造性地推动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的有效衔接。

建立完善食用农产品快检机制和处置制度,可以确保农药残留的食用农产品不会流入市场;大胆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食用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则可以有效破解食用农产品的溯源难等问题。

据了解,这一监管方式目前已在广州、深圳等11个地市先行先试,为下一步建立全省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建设积累经验、夯实基础。

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是广东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走在前列的重要保证。今年1月份,广东全省26700家学校食堂全部建成“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100%,提前完成民生实事目标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省全覆盖。

“达到这个目标,我作为一名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一名母亲,心里真的很高兴。”林淑英说,“食品安全是民生大事,千家万户都好,是我最愿看到的。”

□本报记者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