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城市印记
沈阳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沈阳位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东北亚的地理中心,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向东北亚、东南亚延伸的重要节点。新中国建立后,沈阳成为中国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有着“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 沈阳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化融合示范区,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全力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沈阳,新中国工业摇篮,被称为“东方鲁尔”。第一台车削普通机床、第一台50万伏超高压变压器、第一台125万吨挤压机……数百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在这里诞生。
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席卷下,老工业基地渐渐不复往日的辉煌。历经数次改革阵痛,如今的沈阳,继续挺起工业脊梁,正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加快集聚发展动能,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
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沈阳因“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受到国务院表彰,成为东北三省2020年“推进质量工作”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靶向攻关带动产业升级
走进位于沈阳市浑南区的吕尚科技公司,10余台机器人引人注目。此前,吕尚科技被认定为沈阳市新型研发机构,将获得3年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在沈阳,像吕尚科技这样的高科技公司越来越多。
作为传统工业制造业基地,沈阳正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振兴重工业、创新质量攻关手段、深化质量提升行动,被全市提升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找准方向,树立目标。在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等10个支柱产业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沈阳市以标准比对分析找差距、靶向攻关促提升,啃下创新带动发展的“硬骨头”。
全市组织178家骨干龙头、行业领先企业,对396种产品开展“对标达标”行动。制发的《球墨铸铁球化率评定方法》,成为全国首个铸铁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的《全铝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团体标准,填补相关领域的国内空白。通过适度超前的高标准,沈阳带动了相关产业水平整体提升,更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政府部门的培育指导下,注重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标准创制、产业升级协同发展新模式,不断完善机器人标准体系。
“2018年以来,我们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25项、团体标准11项、企业标准22项。通过标准的有效实施,公司主导产品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设备(包含移动机器人)营业收入连续3年递增。”沈阳新松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博士介绍说。2019年,新松港口移动机器人进驻全球最大中转枢纽港新加坡港,让“沈阳制造”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名片”。2021年,全国唯一的机器人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落户沈阳新松。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断优化完善高质量企业标准体系,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9项、行业标准72项、企业标准1700余项。“通过加强标准化和信息化融合,强化标准实施,企业产品设计周期和产品交付周期明显缩短,物料采购成本显著减低,配套件库存积压明显减少,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近3年内,企业创造直接、间接经济效益达1亿元,在石化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沈鼓集团总经理马诚介绍说。
精准帮扶释放市场潜能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解决了大量就业,也发挥着为国家税源提供保障的重要作用。
沈阳市在精准帮扶中小企业发展中,不断创新质量服务模式:有机整合6个国家级中心等技术资源,推动从单一线下向“线上+线下”服务转变,为中小微企业提供“1+4+7”模式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即1个公共服务平台、4级服务体系、7项服务举措。
浩宁实业(沈阳)有限公司引进了口罩生产设备,但相关生产手续还没有办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沈阳市市场监管局主动上门帮扶,提供技术指导,积极协调相关方面提升审批服务时效,仅用7天时间就帮助企业取得了生产医用口罩产品的相关手续。
为解决疫情初期部分防疫物资紧缺和企业产能不足的双重矛盾问题,沈阳市政府部门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43天建成医用防护用品检验检测实验室,制发涵盖4大类38项防护用品的《生产经营疫情防控物资企业使用标准指引》,派驻12个驻厂协调员,解决质量检验等100余个问题;帮助50家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从零起步,实现短期内口罩产量突破1000万片、医用防护服突破1.7万套、额温仪突破3000台,在满足本地需求基础上实现调出和出口,为抗疫贡献出“沈阳制造”力量。
创新质量引领示范,是沈阳市助推高质量发展又一重要举措。沈阳深入实施了“区域品牌+标杆企业+质量工匠”质量引领示范工程,全市相继打造了“标准化+地理标志”质量区域品牌,制定10项农业品牌团体标准,十大区域农业品牌价值达200亿元。沈阳打造质量企业品牌,发挥质量奖企业的质量标杆作用,在疫情防控期间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
通过示范引领,沈阳东软医疗公司创下3小时发货、18小时装机交付纪录,7天研发“雷神”方舱CT,与钟南山院士团队联合研发“火眼AI”智能筛查系统;打造质量人才品牌,中国质量奖个人提名奖获得者王刚、方文墨在线开展“技能强国”直播培训;“盛京大工匠”评选和技能竞赛吸引8100余家企业、84万职工、近3.1万个班组参与。
优质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网上有一种说法,叫‘投资不过山海关’。”2016年10月18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必须痛下决心优化营商环境。”
2016年12月7日,辽宁出台《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个东北地区首部规范营商环境建设的省级地方法规,从法律保障等方面给营商环境建设“保驾护航”。省会沈阳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和重要抓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努力让企业真受益、群众得实惠。
位于沈阳市皇姑区的辽宁省政务服务中心,这里汇集了辽宁40个省直部门集中办公,以方便企业和市民在注册公司、申办项目时不再来回奔波。数据显示,从成立以来,服务中心每天平均接待500余人次。
为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沈阳市市场监管局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公平竞争审查。专家提出了30多条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意见并予以指导调整,切实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自从废止网约出租车载专用设备在5家设备厂商安装的规定后,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物美价廉的车载设备,实实在在降低了经营成本。”沈阳市某汽车出租公司负责人说。
在推进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方面,沈阳市市场监管局在铁西区试点推出企业登记“在线客服”,企业通过微信公众号输入想要咨询的内容,后台人工客服进行精准回复,指导企业完成业务操作;大东区在全省率先启动抖音“办照专家”,利用抖音平台,全方位演示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操作流程,让申请人“一看就会,一做就对”;在全市试点实行药品零售行业“一业一证”审批制度改革,审批时限由65个工作日压缩到8个工作日,实现“一证准营、一码亮证”。
沈阳以高质量的服务打通营商环境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全市开展“万人进万企”活动,10166名干部深入11282家企业“送政策、察实情、解难题、促发展”,联系服务企业53657人次,召开座谈会732次,解决诉求问题3522件;组织225家企业举办24期“营商下午茶”活动,5000余家企业参与,开展“企业评、群众议”活动,满意率达 95.6%。
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沈阳市跻身全国15个标杆城市榜,书写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篇章。
蹄疾步稳谋发展,化危为机促振兴。工业血脉持续涌动70余载,“东方鲁尔”已铸就工业史上的奇迹。沈阳市铁西区街口,一座红色凤凰雕塑背负火球,昂首向天。未来,这里必将涅槃重生,再创辉煌。
□本报记者张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