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地雷村”

      林海苍郁,浓雾弥漫。
  2019年11月29日,滇南边陲,长地村小组村民盘金良和妻子在自家菜地劳作。虽然雾气浓重,但他家门前悬挂的五星红旗依旧醒目。
  长地村小组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坝子村18个村小组之一,距国境线直线距离仅500米,当地人称之为“抵边村”。坝子村距当年的“雷场”2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地雷村”。
  多年前,这里是老山战役的前线。如今,麻栗坡县市场监管局干部正带领村民打响新时代脱贫攻坚的“老山战役”。
  从麻栗坡县城出发,颠簸2个小时,也不知道拐了多少道弯儿,才到达坝子村。坝子村村民大多是瑶族,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8户1234人。市场监管干部李兴富和王方良正作为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对该村进行帮扶。
  在老山脚下的坝子村,虽然那场持续数年的著名战役硝烟已远,但战争的伤痕仍在。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个村不断有人被炸死炸伤。长地村小组有48户人家,30年来有6人被地雷炸死,8人被地雷炸伤,雷患让村民吃尽了苦头。
  长地村小组党支部书记李运忠,在炮声中度过了童年。2006年,李运忠28岁。那年2月18日傍晚,在战线附近埋下的100万颗地雷中的一颗炸响,夺走了他的右腿。
  和李运忠同在一个村小组的盘金良更加不幸。他在地里干活时曾两次触雷,一次炸掉了右腿,再一次炸掉了左腿。“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也是在盘金良的地里排雷时受伤。
  说起杜富国的事,盘金良一边抱着在怀里玩耍的孙子,一边说:“感谢他。我们安全了,他受伤了,我很悲痛。”
  扶贫驻村工作队经过摸底,摸清了坝子村贫困原因:土地少,自然条件较恶劣,村民缺少相应技能,部分村民身体残疾。
  “他们应该受到表扬。”在王方良看来,李运忠和盘金良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们依靠政策和智慧摆脱了贫困。目前,因地雷致残的多数村民却依然没能摆脱贫困。
  贫困户李方清被地雷炸伤一只眼睛而影响劳动。扶贫驻村工作队便引导他养殖牲畜。今年,他家养了4头猪、50多只鸡鸭。
  李方清的儿子有劳动能力,但缺少技能。王方良说,像这样的年轻人村里也有不少。于是,扶贫干部邀请当地职业学校老师对年轻人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几年来,先后开展培训11期,培训614人,培训技能包括维修电工、服装缝纫等多个专业,为贫困群众提供了技能保障。
  针对有能力的村民,扶贫驻村工作队鼓励他们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实现自身“造血”。张锦春带领贫困户成立了茶叶加工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古树茶、生态茶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茶叶产业,通过农户—合作社—茶商产业链式发展。据了解,该合作社有茶地1500多亩,55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
  2018年11月,持续3年多的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圆满结束。当政府将安全的土地交给当地村民的那一天,李运忠、盘金良和李方清在杜富国受伤的那片地里栽种上了茶叶和草果。
  2017年,云南有15个贫困县实现脱贫;2018年,有33个贫困县实现脱贫;2019年,力争31个贫困县实现脱贫。到2020年,包括麻栗坡县在内的最后9个贫困县将全部实现脱贫。
  这是村里人的夙愿,也是扶贫驻村工作队的祈盼。栗世民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