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摆渡人”

      2020年4月11日,北京的外卖小哥高治晓一共送了22单,行程45公里。和疫情之前相比,单数有点少,这一天他收入140元。
  32岁的高治晓是美团的外卖骑手,大家习惯称他们为外卖小哥。他怎么也想不到,送外卖也能成为网络“名人”,并拥有自己的百科词条。
  3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发布抗疫群像,外卖小哥高治晓登上杂志封面。
  100年来,《时代》周刊上只刊登过37位中国人。上一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华人,还是“BAT三巨头”之首,百度公司的创始人李彦宏。
  《时代》周刊这样写道:“如果没有这群在危险中挺身而出的外卖骑手们,很多家庭会挨饿,病人也无法得到赖以生存的物资供给。”同时,这本杂志评价外卖小哥的坚守“是一种非凡的使命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餐厅、市场、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被暂时关停,绝大多数人闭门不出,“网上下单”“无接触配送”成为人们获取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方式,外卖小哥成为城市“摆渡人”。
  “我曾给一个居家隔离的客户采购了1000多元的物品。”高治晓告诉记者,为了这个订单,高治晓电动车的保温配送箱、电动车的踏板以及两个车把手都挂满了东西,跑了两趟才送完,“超市里的瓜果蔬菜、牛羊肉还有生活用品全都有,连锅碗瓢盆都买了。”
  疫情期间,高治晓像平时一样早出晚归,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送的最多的就是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
  最难忘的一笔订单,是送给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确诊患者的物品。一次,高治晓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订单,一个顾客在平台下单要求将一根充电线送到医院,这个订单在平台反反复复出现好几次,多次被抢单又多次被退回。
  高治晓接了订单并和顾客取得了联系。对方坦言自己是一名新冠肺炎的确诊患者,正在医院接受隔离治疗,但手机快没电了,身边又没有充电线,想请他代买一根充电线。
  经过考虑,高治晓决定帮助这个患者。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走进医院时,他还是被紧张的氛围“吓到了”。放下手里的充电线,高治晓立刻大步往外走,跑出医院后迅速给全身喷了消毒液。没过一会儿,他就收到了顾客的感谢信息和坚持要给他的20元打赏。
  “每天都在惶恐中度过,有时会胡思乱想,觉得车把手上会有新冠病毒。”高治晓坦言。疫情初期,是他送外卖最艰难的时候。
  每天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增加了感染风险,外卖骑手成为一个高危职业。封闭管理使得外卖取送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等待,他工作的北京海淀五道口地区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由于学生迟迟不能复学,导致订单量大幅下降。
  高治晓妻子打工的美容店因为疫情关门了,妻子决定和他一样送外卖。妻子有时找不到地方,有时外卖丢失,他总是耐心安慰她。
  2月14日,因为早上雨夹雪没有出门,从中午忙到晚上11点才下班。回家时,高治晓买了鲜花和妻子爱吃的巧克力,在冰天雪地的时节共度温馨时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高治晓更加珍视身边的亲人,也让他明白了家人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
  疫情之下,外卖骑手在公众心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英雄骑士、护“胃”队、城市之光,无数赞誉纷至沓来,落在外卖小哥们的身上。
  高治晓说:“我只是个平凡人,做了平凡的事。以前只是把送外卖当成一个职业,现在觉得自己身上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外卖骑手即“网约配送员”纳入国家职业序列,外卖骑手群体获得了官方认可。
  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后,高治晓“火”了。央视《新闻联播》的记者采访他,最近他还受邀参加了央视的综艺节目。
  高治晓的家乡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上黄村,地处西海固地区腹地。这里曾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
  “登上时代封面的外卖小哥”,这是高治晓在快手直播平台的名字。现在,他每天回到家已是晚上十一二点。虽然很累,但他仍会坚持做一会儿直播。他想培养更多的“粉丝”,希望未来能做一名家乡农牧产品的推广大使,让家乡的绿色产品像他一样走出大山、被人认可,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