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中铁装备:“三大战役”与中国制造业的“盾构精神”

发布时间:2021-07-30

中铁装备:“三大战役”与中国制造业的“盾构精神”

赶上中国基建热潮这二十年的大好机遇,在中国,诞生了一支“筑梦之队”。2009年,他们组建了日后赫赫有名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装备”)。

image.png

2018.9.29 中国自主研制最大直径(15.80)泥水平衡盾构机“春风号”下线

从第一台国产盾构机的诞生,到领先全球2/3的市场份额;从破解国外“卡脖子”,到挺进研发“无人区”,实现关键部件的国产化……他们用20年走完国外百年历程。作为工程机械之王的盾构机,迎来了它自己的王。这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崛起,树立了教科书式的样板,在中国建党百年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家企业并提出了指引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三个转变”著名讲话。

笔者梳理中铁装备发展历程,发现他们用“三大战役”,演绎了中国制造业的“盾构精神”。

时间之战

无中生有,20年=国外100年

对于中国高端制造业而言,时间,是一道绕不开的门槛。谁能后来居上,谁能弯道超车,谁才有机会逆风翻盘。中国速度,说的就是这样的企业。

在盾构机领域,能否实现无中生有?中铁装备在时间战场创造了传奇。

时间回溯到1997年,穿越秦岭的西康铁路开工,引入了国外两台直径为8.8米的敞开式 TBM进场施工,这是我国第一次在隧道施工中使用大型掘进机。

那时候,一台机器3亿元,将近工程造价的一半;机器出现故障后,请制造商的专家到现场服务也极尽曲折。

那时候,一些人已经敏锐地看到,中国的基建正如火如荼,对盾构机的需求日益强烈。“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话语权,永远只能受制于人!” 亲历者李建斌这样感慨。当时他只是工程施工方,这些机器的采购者。

中国需要自己的盾构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2001 年 10 月,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盾构机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一个由18人组成的“筑梦之队”盾构机研发项目组,开启了盾构国产化的新征程。

2002年,由中铁隧道股份新乡机械制造分公司(中铁装备前身)承担的“关于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的研究”被正式列入 863 计划。中国需要自己的盾构机,成为国家意志。

2008 年 4 月 26 日,“中国中铁 1 号”下线,成为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盾构,首次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2009年,中国中铁为加快推进盾构产业化步伐,于当年12月23日正式挂牌成立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现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盾构产业化的序幕正式拉开。

image.png

2009年12月23日,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国产盾构产业化发展序幕正式拉开。

多年来,中铁盾构的新物种相继出现:中国首台双护盾硬岩掘进机、国内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国内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国内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等创新产品,标志着中国盾构产业正式迈入世界领先行列。他们还推出了世界最大直径硬岩TBM、世界最大直径矩形盾构机等开创性、奠基性产品。

就这样,筑梦之队承担国家使命,用短短20年时间,走完国外行业发展的百年历程。

产权之战

破解“卡脖子”,挺进“无人区”

盾构机研发涵盖了机械、力学、液压、电气数十个技术领域,精密零部件多达3万多个,单单一个控制系统就有 2000 多个控制点。项目组没有现成的图纸,没有技术,没有指导,一切只能从零开始。

2002年至2007年,中铁装备相继承担了“6.3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研究设计”、“盾构掘进机刀盘刀具与液压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砂砾复合地层盾构切削与测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大直径泥水盾构消化吸收与设计”、“复合盾构样机研制”等5项国家“863”计划,在多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6年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将盾构研制列入16项重大技术装备之一。同一年,中铁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控制系统模拟检测试验平台,攻克了盾构机关键技术。

中国基建狂潮的到来,加上复杂的中国地形地质,还有这个团队本身就是盾构机使用者,这三点,让一群最熟悉盾构机和最懂中国的人,开始了对“盾构机”的重新定义,为中国盾构的发展提出了更为多样化的技术路径。中铁装备联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大力开展联合创新,深耕盾构机“卡脖子”零部件和技术,就“卡脖子”技术开展了一系列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

image.png

2012年6月29日,中铁装备与马来西亚MMC-GAMUDA公司签署两台盾构采购中标通知书,“中国中铁号”盾构首次打入国际市场。2014年10月29日,实现马来西亚地铁合同段的双线贯通,这也是中国中铁利用自主研发的盾构机,在海外施工并贯通的第一条双线隧道。

2010年,中铁装备鏖战市场的第一年。为顺利拿下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盾构采购项目,他们根据重庆地质情况,提出了“硬岩盾构”的全新设计理念。针对重庆的泥岩,针对硬岩掘进中产生的高温现象,针对敞开式掘进情况下螺旋输送机的排渣情况——一切都是“量身定做”。

成都是冲积平原,是地下隧道施工中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堪称“中国地质博物馆”,2012年以前,只有国外品牌盾构才能进入成都施工。中铁装备团队实地进行了专业分析和数据调研,根据成都无水砂卵石的地质条件,在刀盘中心加了高压喷水枪,彻底解决了堵仓的问题。“现在国内外的盾构机,只要在成都施工,都会加装喷水枪”。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中铁装备成功突破常压换刀技术、伸缩摆动式主驱动的设计、刀具状态在线实时监测、小曲线施工盾构机防卡盾、四回路气体压力控制等多项创新技术。每一次的技术创新背后,都是中铁装备向研发“无人区”的全力挺进。

如今,中铁装备已有13项技术国际领先,10项技术国际先进,30余项技术国内领先,首创了多个“世界第一”掘进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好设计金奖、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国专利金奖等重要奖项和荣誉。

品牌之战

后来居上,领先全球2/3市场

2019年,中铁装备创新性地提出了“蜂巢式”党建,让党建真正成为引领国有企业发展的根与魂。他们的经验做法入选中组部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

“大家认识到,创新和创造不光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不光是公司商业实现的需要,同时要有社会责任,同时要有很强烈的家国情怀。”

“品牌不光是公司的牌子,更是对别人的承诺,更是要让别人觉得好,大家在建立品牌的过程中,价值的导向相对来说比较正确。”

“产品的质量要很好,除了这个之外,公司的运营质量和每个人的工作质量都很关键”。

这是时任中铁装备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卓普周在清华大学国企党建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朴实无华,却道出了“蜂巢式”党建最核心的功用。大家对创造、品牌的认知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于如何身体力行实现“三个转变”,提供了精神指引。

客户是用钱投票的,市场占有率和来自全球市场的客户口碑,才是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真实成果。

2013年,由中铁装备制造,中铁港航局施工的中国中铁50号在吉隆坡地铁项目始发,这是中铁装备整机出口海外的首台盾构。  

“中国的地质情况非常复杂,所以我们更清楚,哪种盾构机能胜任怎样的地质条件,也知道外国的盾构机的问题和缺陷。”时任中铁装备集团副总经理赵华在中国盾构机首次出海时说的这段话,道出了对中国品牌的自信。

一段关于中国“大国重器”的视频在YouTube上热播,新加坡的网友都参与进了讨论。

到了2019年底,中铁装备的海外业务再获突破,中国盾构机第一次反向出口到世界盾构机的发源地和一些经济发达国家。

image.png

2020年5月10日,首批国产化6米级常规盾构3米直径主轴承、减速机通过试验检测,国产盾构有了“中国芯”

到2021年,中铁装备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九年国内第一、产销量连续四年世界第一,已远销新加坡、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等23个国家和地区。

今天,中铁装备的愿景,是为世界地下空间开发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杨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