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没有生而勇敢,只有选择无畏

——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刘冰

发布时间:2021-09-14

人物档案

刘冰,男,1980年6月出生,2002年6月入党,现任北京市顺义区市场监管局北石槽所副所长。2020年9月8日,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我只是做了一名基层工作者应该做的工作,没想到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这份荣誉不是我个人的,是属于大家的。”回想起去年9月8日在北京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时的情景,现任北京市顺义区市场监管局北石槽所副所长刘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image.png

今年41岁的刘冰2010年从部队转业进入市场监管系统已11年,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退伍不褪色”的铮铮誓言。去年3月,刘冰作为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简称“新国展”)集散点转运工作组第二组组长,和所有成员团结协作,共同承担起入境人员集散和转运关键环节工作,用责任与汗水,全力以赴守卫“国门”、守护家园。

“我是共产党员,一线需要我!”

2020年3月9日23时30分,时任南彩所副所长的刘冰在家中突然接到紧急通知,要求他于次日早上7时到新国展集散点入境抵顺接转工作组报道,参与入境人员接转工作。

“我是共产党员,一线需要我!”刘冰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第二天早上7时,他和来自顺义区各部门的10名同志正式成为顺义接转工作组成员。

集散点刚运行时,硬件条件有些“简陋”,没有热水,没有暖气,各接待点基本只有一张桌子,各项服务都是后续逐步完善起来的。“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工作人员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新困难,让大家有点手忙脚乱。最初的两天,大家都是24小时连轴转,累了就轮流在桌子旁眯上一小会儿。”刘冰向记者介绍起当时的情况。

“如果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和我们说。单位是你坚强的后盾,我们一定全力支持。”无论是局领导,还是同事都不时了解刘冰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为其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接下来,作为组长,刘冰不断推敲、思考转运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如何让各个转运环节衔接得更顺畅,让旅客能更早地转运到隔离点休息?军旅生涯历练出的敏锐思维、严谨作风和高效执行力,让刘冰快速击破问题、难点,很快适应了这场特殊的“战斗”。

刘冰带领组员连夜绘制“作战图”,制定工作流程,明确了“工作人员零感染、转运人员零遗漏”工作原则,对每名入境人员的“一表、一卷、一书、一单”,以及对外联络的接收联系人、联系方式、信息反馈,再到运送车辆、交接人、交接单等所有材料进行归档,以便对每名旅客进行实时追踪,实现了档案信息全闭环,做到入境人员与社区居民“零接触”。

image.png

逐渐地,工作中纷乱的头绪被捋顺,入境人员从进场馆到登上转运车,从最初需要花费2个小时,到最后只需要半个小时。“我们起到的就是衔接作用,提速的背后是大家每天无数次的沟通和协调,疫情防控中,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刘冰回忆说。

2020年3月30日,随着新国展集散点指挥部宣布集散分流点暂停运行,各区县转运人员开始陆续撤场。“我们接到撤场通知时特别高兴,因为离家太多天了,也非常疲劳。但是,还没来得及欢呼,紧接着就被通知顺义区要承接港澳台旅客的转接任务。”刘冰告诉记者,“当时是晚上8点,第一趟航班10点落地。大家顾不上跟家里报个平安,马上就收拾东西转场,前往隔离酒店‘支摊’继续干活。”

“175天的坚守,是责任,更是担当”

2020年,刘冰在战疫一线的时间,从3月“倒春寒”到6月“酷暑天”,经历了季节的变换,也感受到了防护服“变化”的温度。

3月,北京的温度虽然还不高,但是刘冰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忙碌起来一会儿就是一身汗。到了5月,穿上防护服还没开始忙,里面的衣服就已经湿透了。在隔离酒店工作时,刘冰和工作人员只能在户外开阔的地方登记转运旅客,炎热的天气,更是给防护服增加了温度。那段时间,他瘦了10几斤。

转运工作高强度、高负荷,在这期间,刘冰每天忙个不停。“隔着口罩、面罩和防护服,我们都努力提高说话音量。”刘冰清楚地记得,由于频繁地与交接人联系、向入境人员解释政策,嗓子经常是哑的。由于航班时间不固定,他必须一直坚守在岗位上,晚上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等待下一个航班的转运。

“那段时期,我练就了一个本领,就是一天只上一次厕所。”刘冰笑着告诉记者,“疫情初期,防护物资紧缺,上一次厕所就要换一身防护服,实在不舍得。”为了减少脱穿防护服的次数,他一上岗就很少喝水,一天工作下来整个人累的要虚脱。即便这样,他在休息间隙还主动承担数据统计等基础性工作。

由于长途飞行,加上严格的检查,很多旅客情绪急躁,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刘冰第一时间向他们解释隔离政策,确保每一名旅客得到妥善安置,并主动帮助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赢得他们的理解、配合。几个月下来,刘冰认真的态度、细致周到的服务多次受到旅客好评。

2020年6月4日,一名伊朗入京旅客在凌晨2时35分到达集中观察点后,不慎将装有护照的公文包遗落在机场大巴上,刘冰立即多方联系,最终找到了遗失物品,旅客激动地连连道谢,后来还特意寄来了感谢信。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刘冰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接受表彰。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他心潮澎湃,不禁泪流满面:“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更加为自己是这场‘战役’中的一员而无比自豪。

从2020年3月10日到8月31日,175天的坚守,是责任,更是担当,为人民群众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愧疚我的小家,换来千家万户平安”

刘冰经常说:“愧疚我的小家,换来千家万户平安,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朴实的话语,展现了他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担当精神。

在一线坚守的那段日子,刘冰最为愧疚的是对家人照顾得太少。

接到紧急通知奔赴新国展集散点的第二天,是刘冰父亲七十大寿的日子。穿上防护服前,他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爸,今天是您70岁生日,儿子只能在电话里祝您生日快乐、身体健康了!”老父亲当时嘱咐他:“做好防护,安心工作,我们等你安全回家。”刘冰沉默了几秒,哽咽地说道:“放心,安全。”

在刘冰的小家里,他的爱人作为党员同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从单位下沉到社区,配合社区开展各项疫情防控工作。两口子同在抗疫一线,12岁的儿子没人照顾,只能让年迈的姥姥接走,以便他俩能安心地投入工作。

“我和妻子的联系基本是通过微信和电话,但一次各自岗位上的不期而遇让我们享受了短暂的‘团圆’。”刘冰讲起那次有趣的巧合,脸上多了一分柔情。“当时,我跟车转运旅客,到了目的地,正碰到她在社区门口执勤。因为我穿着防护服她没有认出我,我走到她面前喊了一声,她听出是我的声音后特别惊讶,因为我们太久没见面了。”突然的不期而遇,让两个人倍感温馨,但因为各有任务在身,他们掏出手机匆忙地合了张影,随即转身投入各自的工作中。

image.png

磨难时刻,造就不凡精神;危急关头,凸显精神力量。2021年5月,刘冰从南彩所调往北石槽所担任副所长,主持工作。“殊荣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将来工作的新起点,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谈到未来,刘冰目光坚定,话语平实。

□本报记者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