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安全 > 

月饼刮起“低糖”风 “0蔗糖”不等于无糖

——健康饮食、科学摄糖综述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1-09-23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很多人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月饼,一小块的甜蜜就能让人分泌快乐的多巴胺。
  然而,在“低糖”“无糖”风日盛的当下,消费者究竟该何去何从?

月饼市场掀起“低糖”“无糖”风潮
  一块圆圆的月饼,象征着中秋合家团圆的甜蜜,也蕴含着百亿商机。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月饼销售规模达到205.2亿元,近年来一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之前部分食用“知乎月饼”的用户出现了腹泻的症状,问答平台“知乎”也因“泻药月饼”上了新浪微博热搜,引起超4亿次的浏览关注。
  9月8日,知乎公司发布致歉声明,称其初衷是从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中“选购更健康的低糖月饼”分享给用户,忽略了用来替代蔗糖的麦芽糖醇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不耐受。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月饼市场掀起“低糖”“无糖”风潮,“粗粮月饼”“糖醇月饼”“燕窝月饼”等概念层出不穷。多位专家表示,“0糖”不代表真的不含糖,低糖食品也要吃得适量,消费者要学会仔细辨别配料表和营养标签,提高警惕,做出更合理的饮食选择。

“0糖”不等于无糖
  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常见的添加糖包括:蔗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等。
  一块普通月饼净重不到200克,将近70%都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每百克能量可高达1854千焦,相当于3瓶330毫升装可口可乐的能量。
  可以说,月饼就是高热量、高糖、高脂的代表,吃一整个月饼还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低糖、无糖潮流的兴起,让许多代糖进入人们的视野,尤其是糖醇。糖醇不是添加糖,而是一种吃起来带有甜味、能量较低的甜味剂,被广泛地添加在一些食品中,比如糖醇类口香糖、饼干等。
  今年中秋节前夕,抖音、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出现很多款主打低糖的月饼,其中不乏“元朗荣华”“广州酒家”“美心”等知名品牌。此外,还有主打糖尿病人、老人专用的木糖醇月饼,主打高血糖人群适用的生酮月饼等。从外形来看,这些所谓新概念月饼和普通月饼并无明显差异,只是宣传图片或外包装上印有“低糖”“无蔗糖”等字样。
  直播间里,无糖月饼也是香饽饽,成为许多养生、健身爱好者的下单目标。以一款在抖音热卖的知心奶奶无糖月饼为例,一位视频主播称,该品牌主打全麦低脂低卡,适合忌糖控甜的人,适合送长辈,减脂期的女孩子也可以吃,月饼配料表里饼皮只有全麦和荞麦,馅料用木糖醇代替白砂糖。
  实际上,糖醇代糖和荞麦粗粮会影响食品的口感,对于加了荞麦和糖醇的月饼,糖尿病人少量食用是可以的,但也不建议多吃。
  “粗粮的口感较粗糙,一般在月饼中加多了很难成型,所以比例不会太高。而且,为了掩盖粗粮的不良口感,有些商家会加入大量的油脂,这样反而会让消费者吃进更多脂肪。”某医院临床营养科医生石某说。
  同时,代糖的甜度会影响添加的剂量。一位慢性病防控专家表示,糖醇类的甜度只有白砂糖的70%~80%,所以为了达到同样的口感,生产商可能会添加更多的糖醇。
  因为糖醇类物质具有吸水性,导致肠表皮细胞对水分吸收减少,肠腔内部水分增加,从而容易导致渗透性腹泻。此外,不同个体对于糖醇具有不同的耐受性,因为不耐受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过敏性肠道痉挛,使肠道蠕动加速,也可能会造成腹泻。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宣称无糖的产品,其实只是没有添加白砂糖,但实际上又添加了果糖、麦芽糖浆等,后者也属于添加糖的范围,所以这些产品并不是真正的无糖。
  按照我国食品营养标签法规,在食品或饮料中,天然甜味糖含量≤5g/100g(或100ml),可标注为“低糖”产品;天然甜味糖含量≤0.5g/100g(或100ml),可标注为“无糖”产品。
  4月10日,主打低糖低卡的饮料品牌“元气森林”发布致歉声明称,其之前在乳茶产品的标示和宣传中,没有说明“0糖”和“0蔗糖”的区别,误导了消费者,0蔗糖不代表无糖。

减糖、抗糖有必要吗?
  实际上,对于爱糖之人来说,减糖饮食确实有好处,比如减少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减糖潮流已风行十余年。
  但如果你恰好是畏糖而喜甜的人,摄入代糖也不失为一种替代选择。根据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纽甜、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D-甘露糖醇、甜蜜素、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乳糖醇、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作为甜味剂可以用于面包、糕点、饼干、饮料、调味品等食品中。
  “任何被法规GB 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纳入的,已经作为合法添加剂添加的,其在审批的过程中,都做了无数的毒理实验。所以只要是合法合规,依据限量去添加的,那么安全性都是有保证的。”钱程说。
  还有一些年轻人,为了保持身材和容貌,选择了一种“不吃碳水”的“抗糖”生活方式,甚至购买宣称能抗糖的保健品和化妆品。但医学上并没有所谓“抗糖”的概念,真正能降血糖的只有胰岛素和运动。
  正常的摄入糖类不会增加体内糖基化,或者说加速衰老。选择合理的饮食结构,如选用部分粗杂粮、薯类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替代精制米面,其实更有助于保持健康。
  “食物中的添加糖要减,天然食品(比如主食、水果)中的糖,不过量食用的情况下不需要减。所以不必要为了减肥不吃碳水,这是不健康的行为。”一位慢性病防治专家希望食品企业能开发出真正低油低糖的产品,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避免兜售焦虑和不恰当的价值观。

□南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