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山青水更绿 鱼肥稻花香

——广西三江创建国家稻田养鱼标准化示范区纪实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1-10-19

  “秋天稻花香,遍地黄金毯,古杉松竹绿,百鸟齐欢唱。田中鲤鱼肥,人们笑开怀,侗乡真美好,处处歌声飘。”一首新编侗族大歌唱出了三江群众积极向上的幸福生活。
  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57%。这里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有稻田养鱼的传统,当地稻田出产的“高山稻鱼”肉质鲜美、鱼汤清甜,备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为推进稻田养鱼技术升级创新,三江县推出“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推广标准化种稻养鱼7万亩,打造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力争使农户年人均增收达到1000元”的种稻养鱼“3721工程”。
  标准为稻田养鱼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自创建国家稻田养鱼标准化示范区以来,三江县编制了国家稻田养鱼标准化示范区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图,建立了涵盖通用基础、农产品生产、旅游服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标准体系,确保稻田养鱼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均有标准可依,进而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县立足标准化探索出的稻田综合种养“三江模式”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作为三江县创新农作模式、探索促农增收途径、助力特色产业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创建国家稻田养鱼标准化示范区取得了明显成效,充分发挥了标准化在促进稻田养鱼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江县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侯孟林表示,在标准化的有力支撑下,以稻渔综合种养基地为载体,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的种养规模逐步扩大,产品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据侯孟林介绍,建设国家稻田养鱼标准化示范区时,他正担任三江县程村乡党委书记。在程村乡,稻田养鱼这一种养模式上演了一出“老树开新花”的好戏。
  “通过不断加大标准体系的宣传力度,让党员干部帮助村民解决技术与销售难题,全乡稻渔综合种养水平明显提高。”侯孟林说,近年来,“优质稻+再生稻+瓜果+鱼”的模式让程村乡的农户每亩增收4000元,当地农产品因生长于不受污染的环境而颇受市场欢迎,仅金边禾花鲤就能卖出每公斤50元的好价格。
  程村乡大树村村民唐新光至今仍对自己是第一批响应稻渔综合种养号召的人颇感自豪。他将外出打工村民的闲置土地流转开来,实施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并通过电商、农博会等渠道帮助村民推广和销售农产品,收益可观。
  “如今,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我们乡已全面铺开。”唐新光说,仅大树村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核心区面积就从过去的130亩增加到了现在的503亩,参与农户达278户,其中贫困户30户140人。
  在距离程村乡22公里外的良口乡,标准化运作也为这个素有稻田养鱼传统的村镇带来了一幅新胜景。
  该乡南寨村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创新采用“坑沟式”养鱼法,对田基进行了硬化加固加高,并在田间开挖鱼坑、鱼沟。“这样做的优势在于能续留再生稻、延长稻鱼生长期,在促进水稻稳产增收的同时又保证了鱼的品质。”良口乡乡长吴鑫说,“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再生稻生谷子的价格大约每公斤4元,是促进农户增收的又一途径。”
  三江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成东说,目前全县推广标准化种养稻鱼7.5万亩,成功打造了“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建成了5个稻田养鱼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面积2880亩,亩产鲜鱼52公斤、稻谷460公斤。示范区项目每年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农户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三江稻渔模式不仅重在发展农业产业,还追求农旅结合。”吴成东进一步解释说,“光种水稻效益低,很多人不愿种,导致许多农村稻田丢荒现象严重。如果把稻田基础设施搞好,把养殖和旅游结合,既能解决土地丢荒和粮食安全问题,又能改善土壤结板、环境卫生等问题。”
  循着这一思路可以看到,近年来,三江县把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与特色民族风情旅游产业有机联动起来。每年“侗族多耶节”“稻鱼节”等传统民族节日以及“五一”“国庆”期间,众多游客慕名来到三江,体验以“赏田鱼、抓田鱼、烤田鱼、品田鱼”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休闲旅游,感受侗乡农耕文化与乐趣。该县还创新构建了稻田养鱼旅游标准子体系,建立了农家乐设施与服务规范等15个乡村休闲农业标准。通过标准的实施,全县旅游产业软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前景可待,未来可期。吴成东表示,在示范区项目的带动下,该县深挖适宜“稻+鱼”立体生态综合种养开发的自然优势,加大试点经验总结力度,确保标准化制度与现实工作紧密结合,使标准紧随经济发展趋势,促进乡村振兴、民族和谐、群众幸福。

□孔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