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26
城市印记
海南海口,又称“椰城”,是一座富有热带风光的南方滨海城市。海口于1926年12月建市,1950年4月解放,1988年4月海南建省后为省会城市。全市总面积311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2289平方千米,占73.39%;海域面积830平方千米,占26.61%,现辖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区。海口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城市。
1926年6月,海口城郊的邱氏祖宅注定要完成一次历史性的嬗变——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宣告成立。
由于地点隐蔽、环境清幽,琼崖革命斗争期间,邱宅一直被作为共产党活动的秘密联系据点。这里承载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琼崖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口作为全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坚持党旗引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着力发挥首位城市的示范作用,扛起了海南省经济发展主阵地的责任担当。从渔港小镇到现代都市,从凋敝落后到百业兴旺,海口城市发展也堪称一场革命,沿途充满了挑战。全市人民坚守初心使命,在新征途上奋勇前行。
完善基础设施 打造“硬环境”
上世纪80年代末,当“十万人才过海峡”来到海南岛时,他们也许想不到,全岛最大的城市——海口连红绿灯都没有,市区面积小到半天就可以走完。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海口成为省会城市后的首要工作。1990年,国务院在关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指出,要切实加强交通、通信、能源、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把海口市建设成为具有热带风光和海滨城市特色的外向型国际性城市。
照此要求,海口市优先发展交通设施,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系统,同时强化市容环境和综合整治,狠抓环境卫生和城市绿化,下大力气推进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这既是谋全局、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举措,又是惠民、利民、便民的民生实事。
海口市区首批10个主要路口红绿交通指挥灯安装并投入使用,“四横六纵”的城市主干道路网逐渐形成,南大立交桥、世纪大桥、琼州大桥、江东大桥等桥梁如雨后春笋般建成,海口假日海滩旅游区、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五公祠、海瑞墓等旅游景区分批开放,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店、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海控全球精品免税城、海口观澜湖免税城相继开业,海南最大的一级农产品公益性批发市场——海口市菜篮子江楠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成运营……
随着一个个城建项目依次落地、开工、投用,海口城市骨架逐渐拉开,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日趋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优化营商环境 提高“软实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兴业的重要条件,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回顾海口的发展史,“第一个吃螃蟹”的例子比比皆是。成为省会城市后,海口在全国率先推行各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平等竞争的经济模式;在全国率先放开市场物价;在全国较早实行生产资料免税进口;在全国率先改企业注册、项目立项审批制为登记制……随着多项重大改革举措相继落地,海口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框架初步形成,构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大格局。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着力在体制改革中发挥“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窗口”作用。作为海南省省会城市,海口先行先试,以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减少管理层次和办事环节,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办事效率,为市场主体发展注入了活力。
海口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高效统一的市场环境。
海口市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海口市委、市政府部署,把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举措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发力点”和释放企业创业创新创造动能的“先手棋”,对企业开办、准入准营到退出全生命周期进行改革深化,在提升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度、压缩企业开办时间、降低企业开办费用、加大证照分离改革力度、推广应用电子营业执照、缩短企业简易注销公告时间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梧桐茂兮,凤凰来栖。截至2021年4月30日,海口市存量市场主体517731户,占全省的41.86%。2020年6月海南自贸港总体方案发布后,引发了新一轮创业创新热潮,海口市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增加。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海口市新增市场主体141086户,同比增长76.75%。
壮大重点产业 培育“新引擎”
产业高度决定城市高度,产业竞争力决定城市竞争力,产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产业与城市如何连结?答案一定是相互选择。因为产业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而产业发展又必然以城市发展为依托。
海口是我国唯一处于热带滨海区位的省会城市。全长27.25公里的海岸线上,沙滩宽阔,沙细洁白。马鞍岭火山口是世界上保存完好、距城市最近的死火山口。近邻海底村庄是中国地震史上唯一导致陆地下沉为海的村落遗迹。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铭刻着南洋华侨回国创业的记忆。
城市资源的独特性让海口“选择”了旅游业。据海口市志记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海口旅游业就已起步。1987年,海口市接待游客31.82万人次,其中国际游客7.8万人次、国内游客24.02万人次。海南建省后,海口市委、市政府在第一时间将旅游业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
直至今天,旅游业仍是海口市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旅游+文艺演艺+体育赛事+免税购物+休闲消费”新发展模式的带动下,海口市2020年接待游客162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1.4亿元。
除了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业也在近些年被列为海口市重点发展产业。
产业园区是经济活动主战场,是市场主体承载地,也是产业链衔接最前沿。2020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11个重点园区集中挂牌,承担先行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改革创新政策的重要任务。其中,海口挂牌成立四个园区:两个现代服务业重点园区(江东新区、综合保税区),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复兴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
随着政策红利在园区释放,海口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20年,江东新区建设全面提速,吸引1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起步区生态CBD签约引进总部企业37家,临空经济区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等29个产业项目签约落地;综保区吸引6家免税持牌企业入驻,融资租赁实现税收4871万元,跨境电商申报清单、货值分别增长6.4倍、6.7倍;高新区30个产业项目竣工投产,签约引进产业项目42个;复兴城产业园总部企业聚集效应明显,企业营收530亿元,税收突破30亿元。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海口市市场监管部门的帮扶。以综合保税区为例,市场监管部门一方面优化商事登记和行政审批服务。全面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秒批制度,实施“人人都是综合窗口”“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窗出件”机制,推行“承诺即入”式审批,建立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快速通道”,提供业务志愿引导服务,建立窗口满意度评价系统。另一方面,积极做好重点招商企业的服务保障工作。对于省、市政府和管委会认定为总部经济、高新技术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商事登记工作,综保分局与管委会招商办建立有效的协调服务机制,完善畅通“绿色通道”“提前介入”“全程服务”机制,建立“重点招商项目招商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机制,实施重点外商投资企业“容缺受理”制度。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当我们感慨岁月流逝,珍贵的精神已然彪炳史册,历久弥新。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战争年代,琼崖的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付出了巨大努力。而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琼崖的后辈们传承琼崖革命精神,大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实现历史跨越,必将再创辉煌。
□本报记者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