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09
历经35年发展,位于浙江省诸暨市的富润集团从一家资产300多万元的国营小厂,发展成为市值60多亿元的上市公司,其间急风暴雨式地兼并了22家困难国有企业和二轻大集体企业,累计安置职工9400多人,没有因企业的原因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富润集团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反其道而行之
富润集团的前身是国营诸暨针织厂,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时在一个小弄堂里,靠几台二手大圆机和县工业局拔给的10万元资金起家,国营诸暨针织厂在计划经济中艰难度日。
1986年,根据组织安排,赵林中到国营诸暨针织厂工作。要让国营诸暨针织厂走出困境,赵林中认为首先必须打破思想上的束缚。当时国有企业有三句话,他反其道而行之。
一句是“职工的事再大都是小事,企业的事再小都是大事”。他有点不大认同,提出“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企业的事,是大事就是大事,是小事就是小事”。
一句是“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根据工厂的情况,赵林中提出“个人得大头,企业得中头,国家得小头”。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国家领导人参加浙江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发言时讲了这句话。当时代表们和领导都吃了一惊,会场中“嗡”的一声,大家议论开了。可能有人在想,赵林中怎么可以这么说?这时领导发话了:“听林中同志详细讲。”赵林中打了个比方:把三者利益分配关系以百分制计,国家得32%,企业得33%,个人得35%。我们是国有企业,所以企业的33%也是国家的,总共加起来国家还是得65%。国有企业太“死”了,应该向个人倾斜点,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国家才能真正得大头。听完赵林中的解释,领导说:“林中同志这笔账算得好!”
还有一句话也被倒了过来。平常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赵林中说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这些在当时听起来有点过激的话,实际上是一种改革的理念。
通过改革,国营诸暨针织厂止住亏损,有了利润,后来成立了诸暨的第二家中外合资企业,还凭中外合资的“指标”,配了当时诸暨最高档的皇冠小汽车。
转变思想转换机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期,诸暨已经有了民营企业。赵林中就想,既然承包制不再新鲜,那就改为“公私合营”,就是介于承包制和股份制的技改募股模式,让车间主任也有点激励约束。比如,车间里国有资产有100万元,你拿出几万几十万元投进来,模拟股份制运行。车间有了利润,就按照比例来分红,亏损也按比例承担,这样车间主任就有了压力,也有了积极性。“公私合营”当时是不允许的,他们不声不响地搞。好在效果不错,因为国有资产增值了。
1992年至2003年间,在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特殊背景下,按照诸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富润连续合并国营诸暨酒厂、国营诸暨毛纺织厂、诸暨纺织总厂、国营诸暨绢纺织厂、国营诸暨化肥厂、诸暨市商业集团(诸暨市商业局系统)及下属16家国营商业公司,累计接收21家困难国有企业和1家二轻大集体企业,接收安置职工9400多人。“22家被并购的企业,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是解放前就有的,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靠什么让这近万人有饭吃?就是靠转变思想,转换机制。”谈起当时企业的状况,赵林中至今记忆犹新。
1994年富润成立股份公司,经过3年运行,1997年6月成为诸暨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上市了,压力也不轻,股民的钱不是那么好用的。如果按当时的体制和管理格局,机制不转换,仍然可能会是国有企业的样子。于是,他们搞“模拟股份制”,即把生产单位模拟成一个股份公司,国有资产、上市公司占一部分股份,骨干拿出一部分钱,共同买新的设备搞技改,他们叫“技改募股”。经过试点,2003年开始全面体制改革,富润内部自己称作“新体制”,有学者后来称为“新国企”——放手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激发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开发能力。在改制条件尚不十分成熟的情况下,他们提出的“国有牌子不倒,机制必改”“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员工。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推行国有企业改制,当地政府也多次下达限期改制指令。由于富润集团的特殊历史和现状,如兼并企业基础参差不齐,职工多,冗员多等,富润确立了“软着陆,缓转弯”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怎么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怎么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就怎么做。
产权制度改革是改革的深水区,内部改革更要把握好。在改制过程中,他们学习领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政策法规,严格遵循规范,做到阳光操作、公开公平公正。
在涉及职工利益方面,按“有政策的严格按政策办,可这可那的往职工有利方面靠”原则,股份设置中强调机会均等,体现对职工的公平。因为规范、公开、公平,改制工作心顺、气正,获得绝大部分职工的拥护、支持,不但顺利平稳地推进了改制,而且改制始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2004年8月,国家发布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富润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套卓越管理模式,立即进行引进。经过梳理,富润看到了企业管理现状和卓越绩效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开始对公司管理体系进行大刀阔斧改革。自己给自己找毛病,这在当时是需要有勇气的。
在此过程中,为了提升富润产品质量,企业强化了标准化创新体系建设。近年来,先后制订了《绢䌷丝针织衫标准》《单面织物工艺毛巾布标准》等15项产品企业标准,使企业生产产品全部有标准可依。最近几年,富润又先后参与修订了《纷织染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标准,主持制订并发布了《宠物狗服装》国家行业标准,参与编写了《纺织工业企业安全管理规范》《棉纺织工业企业安全管理规程》等国家行业标准。
富润集团先后荣获浙江省质量管理奖、浙江省卓越绩效管理奖和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奖等。赵林中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富润稳定发展的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是个宝
为改进和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的一个龙头领军企业,1996年4月,富润集团把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做法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枫桥经验”,形成规范的《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全方位确立一套思想政治工作的运作机制,与生产指挥调度系统一起全方位同步运转。
《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共八章六十一条,员工们亲切地称为《六十条》,涵盖生产劳动、工作学习、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每项条款的实施都有严格的操作方法,每项操作方法都落实提示人和责任人,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六十条》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办好企业让职工有个依靠,以贴近生活、贴近职工、贴近实际的真情实感,营造“我为你,你为他,人人为富润,富润为大家,大家为国家”的氛围,激发积极性与创造性,做到职工的冷暖有人问,急难有人帮,生老病死有人管,呼声建议有人听,成绩进步有人赞,坏人坏事有人抓,好人好事有人夸,用制度约束人、教育人、凝聚人、激励人、熏陶人,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回顾富润集团的发展历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发展。
□本报记者 王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