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依文集团:产业扶贫路上的“她力量”

发布时间:2021-11-12

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已经花了18年的时间在做“非遗+扶贫”。她找到了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中国的非遗,做成了一份时尚的产业,不仅是在国内,更是在国际时尚的T台上,让世界看见中国大山深处非遗的美,用美丽的符号增进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交流与分享,跨越时间、空间的隔阂,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我最骄傲的事,是成千上万大山里的绣娘依靠自己的手艺,过上体面的日子。在自己家里,养着鸡,养着鸭,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夏华常这样说。

“老人家提着家里最好吃的土鸡蛋在村口等我”

image.png

在许多公众的场合或者是论坛,人们看到夏华,总能看到她一身中国元素的华服,乌黑的长发或盘着或披在脑后,举手投足间尽显中国成熟女性的美与自信。

对非遗的兴趣,是因为她所从事的服装行业,夏华1994年创立的依文集团,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服装行业领军企业。对美的敏感,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将她与遥远的大山联系在一起。

image.png

2002年,夏华怀着“用老祖宗传下来的精美技法,开发独特的产品”这一想法,带着设计师到贵州深山艺术采风。同时,夏华也感到痛心:“我们看到的那些艺术,是当地绣娘以母传女的家传方式流传下来的。随着女人也离开大山去打工,这些技艺的传承就遇到难题。还有一点也让我特别难过,这些手艺的商业价值也被埋没了,这么好的手艺竟然养不了家,改变不了家境贫困的境地。”

企业能为这一切做什么?夏华认为,非遗的“活化”并非不可能,创意产业一定能把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审美所在。“珍视这些民族文化传统,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尽一份力,是依文集团应尽的社会责任。”夏华说。在这样的信念之下,夏华设立“依文•中国手工坊”,开始了漫长的民族艺术美学的传承之旅。

image.png

从文创设计入手,夏华与她的设计团队为这些山区绣娘设计了笔记本封面绣品。一个刺绣的手账本,在市场上可以卖出100元左右的价格,夏华付给绣娘40到80元左右。熟练的绣娘一天可以绣6至8个笔记本封面,能挣几百块钱,一个月下来,就是一份可观的收入了。

可是,问题来了,初期,夏华收上来的绣品,质量良莠不齐。为了让绣娘们达到标准化的要求,夏华决定开展培训。第一年,设计师团队在大山里呆了6个月。

这个过程当中,夏华用企业思维开始构建数据库,有绣娘资料、有绣品纹样图案,还有培训模型。一批又一批成品终于可以上市,绣娘们的劳动成果终于变成了可观的收入。

image.png

2018年8月,夏华设计了一个城市里的“深山集市”新零售模型,在全国各地的城市购物中心展示深山绣娘的非遗产品,希望能打开一个新的市场。

“深山集市”开张的那年,就有了18000个SKU,线下的一天最多的时候能有40多万人次,之后再由线下往线上引流。夏华说,依文打造了一个产业扶贫的模型,用市场手段来解决每个贫困者的手艺变成商业价值的问题。

image.png

商场的中庭,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数百种手工艺品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而在商场的天桥上,展演的是一场民族服饰秀。秀场的开场秀,是四印苗绣娘的作品——百褶裙。绽放的百褶裙素净古朴,花样、纹饰充满了神秘感,引人遐思。不远处,70多岁的苗族绣娘潘玉珍身着一整套民族服饰,坐在那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岁月柔和了她的面庞,淡淡的眉毛、弯弯的杏眼、嘴角的一抹微笑,都在诉说岁月静好。只有那双多皱、骨节突出的手,无言诉说生活的辛劳和不易。当我们看到这双大手拿起绣花针,现场教授刺绣、配色,竟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潘玉珍带着女儿、孙女靠绣花一共赚到了120万。

场景是现代的、时尚的,也是民族的、原生态的,这样的气氛交织在一起,惊艳了都市的休闲时光,拉近了大山与都市的距离,也拉近了人们对非遗的距离。时隔多年,每当提及于此,这一幕依然能够温润地浮现在我们眼前。目前,深山集市陆续在多个城市的不同场景下向消费者呈现,已成为新零售模式的标杆。

夏华说:“现在到大山里面,我最有自豪感的就是,老人家会提着家里最好吃的土鸡蛋到村口等我。为什么?她们发现我的这个方式真能赚到钱了啊。”村民很朴素的表达,证明了一件事,夏华的扶贫之路,扶得精准,扶得有成效。

如今,依文·中国手工坊在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等地建起16座村寨博物馆,打造1200多个家庭“绣梦”工坊,带动了2万余名绣娘创业增收。同时,依文·中国手工坊还带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4000多家小微企业创业者走向国际市场,摸索出一种让贫困地区的手工艺人通过数据化接到订单,通过产品化走向市场,通过市场化脱离贫困的产业扶贫模式。同时,也通过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应用,共同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非遗的“活化”离不开市场


image.png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当传统与人们当代的需求相契合,才能守住民族艺术的来时之路。夏华找到了一条“发现、整理、创新、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

10多年的沉浸式的实地走访,依文集团在走访中提炼了“手工艺”的要素与纹样,用10年建立,线上纹样数据库平台。

依文团队用脚来丈量乡村的土地,每年的行程大约要走39000公里。他们爬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寻访了一家又一家,一个一个地印证,一点一点地解读。目前,企业收录5000余种民族传统纹样,用于服装、包、饰品、文创等。纹样数据库用于依文集团的自我开发或者合作,也通过授权的方式提供给其它品牌使用。数据库与全球设计师共享,通过互联网,远在巴黎、意大利、伦敦等地的品牌和设计师可以与大山绣娘一对一合作,让绣娘坐在家里,就能承接来自全球的订单。依文·中国手工坊与近400个国际品牌进行了合作,这个数据库现在成了依文集团在国际国内服装市场竞争中的“护城河”。

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的真传奇


image.png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艺术、时尚是地球村沟通的桥梁。

2017年9月11日, 64岁的黄金美和3个布依族姐妹跟着夏华,穿越9000多公里,从家乡来到伦敦,行囊里,装着她们亲手绣出的45套中国传统纹样服饰。在庆祝中英建交45周年的“绣梦”主题时装秀上,这些服饰首次以时尚方式登上国际舞台。

在夏华的策划之下,一年之后的2018年,“绣梦”工坊的国际化脚步频频展现在西方世界的艺术灯光之下。有关非遗、脱贫、创业的主题,吸引了许多国际的目光。

2019年6月1日,在第二届全球性创业孵化公益平台“龙门创将”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赛区总决赛上,依文·中国手工坊在2万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区前三强。12月12日,依文·中国手工坊参加了在英国圣詹姆斯宫举行的年度全球总决赛。

这一年,依文接待了多名来自全球的企业董事长以及企业团队,带着他们走进了中国的大山,感受地道的、中国本土的民族文化。

2019年10月,在世界华商大会的启动仪式上,夏华带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绣娘们,用一场“风花雪月”时装秀,再次惊艳英国。同期,夏华真的将“深山集市”开到了伦敦。中国的手工艺产品亮相伦敦,绣娘们精湛的手艺引得欧洲的消费者纷纷点赞,现场排起了百米长队,消费者争相抢购,甚至连绣娘手中的半成品都一抢而空。

未来依文集团,将让世界看得见听得懂中国传奇,领略东方之美。依文集团将为更多贫困女性提供创造生活、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舞台。

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