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奋力跑出“加速度”

——江西省宜春市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1-11-15

城市印记

江西省宜春市,自汉代建制,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现辖1个区、6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总人口558万,行政区域面积1.868万平方公里。中国宜居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人民满意城市、月亮之都、亚洲锂都……一长串含金量十足的品牌称谓,为宜春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一道道厚实的墙基。


宜春市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金属家具)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为江西省首个;百亿工业项目在2020年实现历史性“零”的突破,今年又新签约5个,列全省第一;巧克力、糖果产品顺利出口至泰国,实现了宜春市巧克力和糖果类食品的首次出口……

近年来,宜春市全力以赴攻产业、抓项目、优环境、解难题,奋力跑出“加速度”:一个个平台提质升级,一批批企业落户动工,一批批产品成功出口,为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厚植了肥沃土壤。

image.png

产业招商强“引擎”

2020年以来,宜春市6次集中开(竣)工活动中,新开工项目651个、总投资3755亿元;新签约2000万元以上项目584个,其中“5020”项目59个;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62家、净增250家,均走在全省前列。

数据的背后,是宜春市加快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的决心与毅力。

宜春市坚持招大引强,把产业招商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致胜法宝,紧盯“链主”企业、龙头项目,加快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爆发力强的“链主”企业和“小巨人”“独角兽”“瞪羚”企业,助力宜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先后开展了“产业招商升级战”“产业招商项目攻坚大会战”等系列活动,全市围绕先进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富硒)、医药大健康、数字经济、文旅商贸、建材八大重点产业,走出去开展产业招商。今年春节前夕,市委主要领导率队赴安徽合肥考察锂电新能源“头部企业”——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跑出了重大项目落户仅用两个月、落地仅用四个月的“加速度”。

如果说招商引资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生命线,那么,对外开放则是增强市域经济发展实力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宜春市将推动对外开放与推进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有机结合,通过引进跨国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扶持重点外资企业发展、积极引入国际资本参与企业经营,推动企业融入多元化国际市场等一系列措施,全市经济发展外向度逐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外资企业230余家;有6家外资企业境外上市,累计境外融资超15亿美元;有20家内资企业以并购、外债、参股等形式与境外企业、金融机构开展合作;贸易伙伴遍及188个国家和地区。

开放提级强“磁场”

2020年9月8日,宜春至宁波铁海联运班列正式开通,结束了赣西无直接出海通道的历史,可为赣西区域外贸企业出口节约50%以上物流成本。这也成为宜春市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一个里程碑,而这只是该市搭好平台构筑开放强“磁场”的一个缩影。

image.png

宜春是革命老区,但这片红土地不靠海、不沿边,根本出路只能靠开放崛起。为此,宜春市坚持筑巢引凤,不断做强开放平台,增强承载力和吸附力——

深入推进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全力落地一批大体量、高质量重点产业项目;

出台《关于支持宜春经开区做大做强的若干措施(试行)》,全面推进经开区“一区多园”融合发展,将袁州区医药工业园、机电产业基地、宜阳新区大数据产业园3个园区纳入经开区管理,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产业布局、统一招商政策、统一办事流程,把国家级开发区这块牌子擦得更亮、打得更响;

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完善园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把园区建成创新创业、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镇新区;

袁州、奉新、上高、万载等地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不少企业实现“拎包入住”,丰城高新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高安、奉新工业园区获批省级高新园区……

开放平台的搭建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了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承载能力,为宜春开放型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宜春经开区锂电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逐步壮大,主要经济指标在去年第四季度全部由负转正、企稳上扬;中国宜春高新材料研究院揭牌,实现了“科技+资本+平台”产业发展模式“零”的突破……据了解,今年上半,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现汇进资同比增长126.37%,现汇比重22.01%,均列全省第一;开工纳入统计的亿元以上项目206个,同比增长36.42%,增幅列全省第一。

创新服务优环境

企业为何发展信心满满,纷纷追加投资扩产扩能?宜春明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闫洪嘉说,这完全是因为宜春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了公司投资的信心。

作为本土培育的企业,宜春明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经过13年的奋斗,于去年1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今年4月追加投资6亿元扩产扩建。闫洪嘉坦言:“就拿公司上市这件事来讲,过程非常复杂,其间宜春市市场监管局给予太多帮助,派专人帮我们理清了上市的各种步骤和需要办理的手续,这令我非常感动,也坚定了公司在宜春发展壮大的信心,追加投资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

聚焦打造“四最”一流营商环境,宜春市查找不足,补齐短板,建立完善制度机制。去年以来,为解决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行业发展的普遍问题,形成服务企业的常态化长效机制,宜春在全市开展“优环境、促发展”大讨论活动,开创性建立政企圆桌会议制度,实现政企沟通零距离。在市、县级层面,由市委市政府、县(市区)委政府主要领导主持,每月召开政企圆桌会,每次邀请10名左右企业家参加座谈,面对面听取企业诉求,对照政策提对策,并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和回访问效。据了解,2020年以来,全市共召开政企圆桌会46次,邀请648名企业家参加,收集各类问题建议635个,目前已落实解决573个。与此同时,实行政银企对接、重大项目督察和领导挂点、入园入企帮扶等制度,推动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image.png

“以前办业务,要先去问需要什么材料,再回家拿,挺麻烦的。现在在微信上看视频就知道要准备什么材料,到现场一次就能办好,方便多了。”11月9日,前来宜春市袁州区行政服务中心市场监管窗口办理公司营业执照的袁州区居民张军华高兴地说。

张军华的体验,是宜春市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提升群众幸福感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宜春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紧贴企业、群众数字化服务需求,针对窗口日常高频事项办事材料杂、步骤环节多等痛点难点问题,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政务“面对面”、服务“零距离”视听一体化服务项目,实现“服务方式可视化、服务事项标准化、服务效果便利化。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宜春市在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制度改革上发力,推行“六多合一”审批模式,7大类工程建设项目申报材料由原先118个精简至76个,审批环节由83个压减至72个,审批时限由原来113个工作日压缩至89个工作日。

去年以来,为应对疫情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极大冲击,宜春市市场监管部门组织260多名党员干部指导全市各类企业完善应急处置和防护措施,及时调度企业经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困难。对需进行现场检查且疫情防控急需的行政审批事项,及时出台措施,鼓励企业采用承诺、告知、远程评审等方式先行申报,待疫情结束后再补充材料。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吸引了一批批好项目大项目纷至沓来。据了解,仅今年以来,全市就引进20亿元以上项目18个,其中50亿元项目6个、100亿元项目5个,重大项目呈现“井喷”态势;全市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64.3%,列全省第一。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谋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竞速”中,宜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秉承红色基因,发现革命精神,作示范、勇争先,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驶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快车道!□周常青 杨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