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1-11-16
2021年1月12日,江苏省特检院淮安分院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签订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合作协议。开展此项合作,淮安分院需补贴近百万元,但全院上下已形成共识:技术援疆,无偿服务。自此,淮安分院一批又一批特检人员奔波3700多公里,把足迹深深印刻在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上,用汗水和热血、激情和忠诚描绘出奋斗者的画卷。
舍小家为大家 躬身力行践初心
今年5月,淮安分院院长卞清泉带领第一批援疆小组进入新疆。尽管自然条件严苛,但卞清泉要求淮安特检的每一批援疆人员必须坚守特检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职业道德操守,用勤劳和智慧为“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贡献淮安特检的一份力量。
许其伟是淮安分院资深专家,上午接到单位电话,淮安市对口援建胡杨河市,需要有经验的专家去指导工作。此刻,从未去过新疆的许其伟内心一片向往,但心里也着实有些忐忑不安:前不久妻子被查出患有重度糖尿病,子女又不在身边,生活上多有不便。他是妻子唯一的依靠,是否报名前往援疆,许其伟很为难。放下电话一直到深夜,他始终难以抉择。回家后,他向妻子讲了自己的想法。“舍小家为大家,这点觉悟我还是有的!”妻子的话语和笃定的神情坚定了他前行的步伐。翌日天刚放亮,许其伟被一阵嘈杂声吵醒,发现妻子正在为他准备赴疆行李。
茫茫戈壁滩,天气如孩脸。在从胡杨河市赶往乌尔禾市的一家热电厂的路途上,淮安分院专家王国柱突然遭遇从未见过的强风,大风裹着沙尘,吹得汽车摇摇晃晃无法前行,手机中断了信号,沿途的服务区都因风太大用铁链栓紧了大门,他们只好走走停停,200多公里路程耗费了8个多小时,此时已暮色苍苍。为了不耽误工作,王国柱不顾饥肠辘辘,搓了搓冰冷的双手说道:“同志们,既然到了,我们先做事!”说罢便立即带领同事投入紧张的工作中直至深夜,这时餐馆都已打烊,他们就着开水,吃着馕,凑合了一顿。新疆的同志紧紧地握住王国柱的手,向他表达了歉意,他微微一笑。这时,王国柱看似单薄的背影,却显得格外高大。他勇于担当,冲锋在前,为援疆特检人树立了榜样。
绝不放过疑点 攻坚克难严把关
张长付2001年从部队转业后分配到淮安分院。自从援疆踏上了第七师的热土,他就给自己定了目标:对生命敬畏、对企业负责,绝不放过一个疑点,绝不让隐患成为事故。
第七师地广人稀,团场与团场、企业与企业之间,近则相距几十公里,远的达数百公里,点多、线长、面广,给第七师安全监管工作带来挑战。在得知230公里之外某企业特种设备常年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后,张长付毅然决然前往现场。刚到车间,他就发现工人正在违规使用一台非专用起重机械吊运钢水包。“不好!”张长付看到眼前的这个场景倒吸一口冷气,因为强行起吊的钢水包一旦倾覆,整个车间的工人都将无一幸免,这样的事故国内外已经发生数起。说时迟,那时快,他顾不上个人安危,箭步跑到操作工跟前,一把夺下控制器,进行紧急停车,随后又配合第七师市场监管局的同志封停了该设备,直到消除了安全隐患,他才放下心来。
这次远行,让周建军结下了第二次援疆情。上次是在大雪纷飞的冬日,这次面对的却是似火的骄阳。相比于其他地区,第七师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意识相对薄弱,设备使用专项预案和应急演练往往不到位、不科学、不规范,一旦发生事故,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外部救援。针对这一严重问题,周建军逐家逐户勘探设备使用情况,帮助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还手把手传授方法技巧。在一次检查中,为了检测一台设备安全开关的有效性,周建军不顾危险,登高爬上了设备边缘,但常年未检修的设备上早已积满油污,只听“砰”的一声,周建军不慎滑倒,脸上瞬间被钢条划开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但他简单包扎一下,依然满腔热情继续投入工作。
朱利阳是周建军此行的同伴,就在前往胡杨河工业园区的路上,他接到了小孩患病的消息,朱利阳全家老少心急如焚。带队的祁院长反复劝他赶回去看看,可他态度坚定:“来边疆工作,机会难得,家里的事情我已经安排好,请大家不要担心。”当天下班路上,朱利阳忍不住落下眼泪:“作为一名父亲,我深感对不起孩子,但身为一名特检干部,我又必须留下来。”朱利阳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淮安特检人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
筑牢安全防线 擦亮“特检援疆”名片
植根于新疆的胡杨树,被维吾尔族人称之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的树”。年轻的淮安特检人发扬坚韧不拔的“胡杨精神”,为保障祖国边疆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倾情付出。
张士星作为年轻党员干部,是第三批选入到特检援疆队伍中来的。当他到达新疆时,已接近深夜。第二天他顾不上时差带来的不适,便直接进入企业车间开展检验。经过两个小时的高温设备检查,张士星已经头晕目眩、呼吸急促,出现中暑迹象。当晚工作结束时,张士星躺在床上大口大口喘着粗气。
持续两个月的紧张工作,张士星为第七师工业园区排查出特种设备安全问题230多个,有力保障了园区的设备安全。临别前,站在茫茫戈壁滩上,他眼里充满着年轻党员的自豪和信心。援疆成果满满,自己没有辜负组织和家人的希望。
同样作为年轻同志,王翔始终没有忘记特检人援疆的炽热初心与崇高使命,和新疆的同志们一起完成了高危设备——第三类压力容器的检验工作。王翔与新疆同志同吃、同住、同工作,白天带头穿梭在储罐和管道之间;晚上挑灯夜战认真编写课件和教程,毫无保留地为第七师的监管人员传道授业。
作为江淮大地上一支重要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队伍,淮安分院充分发挥自身人才、设备、技术优势,擦亮“特检援疆”名片,为加快西部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江苏特检力量。
□刘广波 葛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