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南京,文化名城里的食安味道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1-11-25

城市印记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城市面积6587.0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31万,下辖江北新区和11个行政区,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是长江三角洲唯一的特大城市和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要门户城市、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近年来,南京经济综合实力持续争先进位,2020年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十强。

  初冬的南京,栖霞山红叶斑驳,十里秦淮烟波缭绕,蜿蜒悠远。走进街巷,一碗热乎乎的桂花糖芋苗捧在手里,花花绿绿地点缀着各色果仁、红枣、葡萄干的梅花糕香气扑鼻,再蘸着辣油香醋小心地咬一口刚出笼的鸡汁汤包……六朝古都,此时正弥漫着浓浓人间烟火气,温暖惬意。

不懈推动,让创建见成效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牵动着每个人的心。2015年9月,南京被国务院食安办确定为第二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城市,拉开了在更高层次上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序幕。
  时光流转,6年来,南京加大经费保障力度,食品抽检量从2015年3批次/千人,提高到2020年9.28批次/千人,监督抽检合格率达98.4%,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6年来,全市上下全方位、多举措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未发生食品安全等级事故或造成严重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日前,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市民食品安全满意度达到81.01%。
  “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是探索完善食品安全治理制度、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是做好今年食品安全工作的一条主线。”在今年5月11日召开的南京市食安委全体(扩大)会议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推进会上,南京市委书记、市食安委第一主任韩立明表示。近年来,全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要求,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食品安全总体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年度考核连续位居省内前列,累计创成9个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5个涉农区全部创成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其中高淳区创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出重拳,下大力。目前,全市12个公安分局全部成立食药环侦大队,建立了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专业机构,107个市场监管分局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17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机构全部通过省级验收。为严把监管执法关,保持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严打高压态势,自开展创建至2020年底,全市食品类行政处罚案件立案6576件,公安部门破获食品类犯罪案件1455起,其中公安部挂牌督办41起,居全省首位。
  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各条战线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全面落实“无接触食堂”“零接触外卖”工作机制,实施“线上审批”,助力餐饮服务企业复工复产;严格按照“人物共防”要求,抓牢冷链食品、网络订餐等监管重点,确保了疫情防控期间食品安全。

规范整治,让百姓得实惠
  美食,是一座城市性格的直接载体。作家叶兆言曾说过:“会吃在六朝古都这块地盘上,从来就是一件雅事和乐事。”
  酒坊、豆腐坊、粉丝坊,酱坊、糕坊、油坊、炒米坊……小小的食品作坊不仅留存着城市的记忆,传承着南京人喜爱的老味道,更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常常出现的美味。与此同时,食品小作坊监管一直是全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南京市市场监管局针对小作坊隐蔽性强、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以“底数清、情况明、抓提升、创品牌”为目标,以“三清四能”标准(渠道清、人员清、标识清,能走、能看、能闻、能触)为突破口,全市先后投入经费770万元,帮扶改造500余家,登记领证850家,创建示范点408家,建立食品安全工作站8家,实施联合取缔无证食品小作坊100余家,扎实推进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
  “我们原本是传统的‘前店后厂’模式,但疫情出现后门店成本激增,坚定了我改造升级小作坊的决心。”成立于2019年5月的南京市浦口区“八珍米家”食品小作坊,早在开业之初便掀起一股中式糕点热潮,门店从1家到2家再到14家,“八珍米家”的水塔糕、小米糕“圈粉”无数,业主冯仰光介绍说,“这真的要感谢市场监管局,没有他们的帮扶指导,小作坊的提档升级我要走很多弯路。”谈起未来规划,冯仰光很有信心。“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建立了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制度等,食品安全更有保障,搞起生产来也很安心。今年我们想争做省级‘名特优’小作坊,让更多人品尝到绿色、美味的水塔糕。”
  紧盯小切口,突破老大难。在解决群众关切问题中,市政府连续3年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快检室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南京市场监管部门还以农贸市场和网络订餐为重点,在全市358家农贸市场、7家批发市场设立快检室,实现了网络化全覆盖,目前日检测量在9000批次以上,年检测量在300万批次以上。
  为解决基层监管力量不足与食品企业发展迅速的矛盾,市局首创餐饮集中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站”的监管模式,全市共建成116个,覆盖各类食品经营企业近1万家;在构建全链条网络餐饮监管体系中,试点开展“阳光餐饮”平台建设,将餐饮商户后厨操作过程分时段直播;率先出台“食安封签地方标准”,防止外卖配送环节出现污染;督促平台对外卖骑手实行统一号牌、持证上岗等“六统一”管理,为消费者提供透明、安全、放心的餐饮服务。
  未来,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市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联合整治力度,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共建共享,凝聚全社会力量
  食品安全没有局外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在共同努力中共享成果。
  “您好,我们是浦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食品安全志愿者,食品安全人人有责,欢迎加入我们,共建食安浦口。”近日,浦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食品安全志愿服务支队、浦口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在白马生活广场、团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地开展志愿者宣传和招募,活动现场,一个个身着“蓝马甲”的志愿者现身说法,吸引了一大批周边居民。
  让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惠及千家万户,实现共建共享,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在探索将食品安全监管融入基层治理实践中,市食安办、市文明办联合首创“食品安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在全省率先创建的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共设13个区支队、110个大队、472个志愿小队,志愿者总数3000多人。同时,开发“宁食安”平台,对志愿者队伍和服务活动实现信息化管理,使基层监管工作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相结合,扩大了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促进了食品安全社会治理提升。
  围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南京还以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为契机,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支持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2018年至今,“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专项共立项48个项目,其中由驻宁高校牵头、南京市单位参与的项目共6项,立项数居全国城市第二位,仅次于北京。2021年南京市质检院获得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建设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生物毒素分析与评价)。该实验室是全国市场监管系统首个面向食品生物毒素污染研究的专业研究机构。
  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依托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南京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文化古都焕发出新的风采。

□本报记者 苏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