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河南济源:从“铅”锤百炼到“银”领未来

发布时间:2021-11-25

城市印记:

济源示范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因位于济水之源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1988年撤县建市,2005年升格为省辖市,2017年被确定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济源下辖5个街道、11个镇,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72万余人。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入选“2020年全国百强县”和“2020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济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典故“愚公移山”发源地,犹如“愚公移山”这一典故所蕴含的哲理,太行、王屋两座巍峨的大山孕育了济源人朴实、厚重、务实的品质。与此同时,这两座巍峨的山脉,还给济源人带来了丰富的煤炭、铁矿石、铝矾土和铅等矿产资源,这里是国内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和白银生产基地。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把加快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不断拉长白银产业链条,坚持“质量提升、标准引领、品牌带动、知识产权赋能”四轮驱动,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中国银都”,推进原材料生产销售向深加工转变。

从“铅”锤百炼到“银”领未来,济源正在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突破。

因铅而兴,因工业而强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中留下了一篇名为“愚公移山”的名篇。或许正是由于这里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源地,在济源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中,愚公“开山寻路”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已深植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土壤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靠本地资源,以小煤矿、小冶炼、小化肥等为代表的“五小工业”在这里一应俱全。虽然艰难起步,但也为济源日后成为“工业强市”注入了充分的底气与基础。

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加工、化工、能源、建材、食品等产业在这里汇集,豫光金铅、济钢、万洋冶炼、金利金铅、联创化工、清水源科技、中沃实业等一大批本土强企逐渐在这里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工业,已经成为济源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和主导力量。

尤其在有色金属冶炼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济源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其铅锌产量占到了全国的13%左右。豫光金铅、万洋集团、金利铅业3家企业入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营业收入50强。

“壮士断腕” 绿色转型

对于工业城市而言,有道题让决策者很纠结:淘汰传统产业,尚在培育的新产业能否挑起大梁?这背后,有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权衡,也有马上转型与再等等看的犹豫。

这样的难题,济源也曾面对。彼时,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果断选择走循环经济绿色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济源绿色铅都”的产业发展构想,不仅关停了32家铅厂,还创造性地实施“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战略,累计投入数亿元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经历了“壮士断腕”的转型之痛。

与此同时,济源围绕有色金属产业,发挥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前端上马废弃铅酸蓄电池综合回收项目,后端拓展深加工产业,技术上加快冶炼技术升级迭代,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始终抢占“制高点”,将资源完全利用,确保在绿色生产上走在前列。

以豫光金铅为例,在其工厂内,巨大的机械手将堆积如山的旧蓄电池抓取到全自动生产线上,而生产线的末端,塑料、高品质精铅等被精确回收。

“这是我们打造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体系,首创了‘原生+再生’铅的循环模式,目前已在全国设立7个站点,公司废旧铅酸蓄电池年处理能力为54万吨,年再生铅回收能力为30万吨。”豫光金铅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金利金铅、万洋冶炼等当地一批有色金属生产企业纷纷修炼”内功”,以循环经济标准化为引领,通过再生资源开发、产业链条延伸、资源完全利用、废水循环利用、余热回收利用等,闯出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目前,有色金属产业集聚的济源玉川产业集聚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国家级铅酸蓄电池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荣获“第三批河南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济源也升级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实现了绿色铅都的嬗变。

以质为先 “银”领未来 

进入新发展阶段,济源工业经济,特别是有色金属产业再次走到转型升级的关口,作为老牌工业强市,济源又将如何加速奔跑?

image.png

在转型进程中,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先后制定出台《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质量提升若干政策》、《标准化项目奖励办法》、《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20余份重大政策文件,坚持对质量品牌企业实施奖励,豫光金铅、万洋冶炼、金利金铅先后荣获济源市长质量奖,豫光金铅入围中国质量奖,在河南省先后率先实施了质量兴市、质量立市、质量强市战略,积极参与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获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城市”等,在全国叫响了“愚公移山 品质济源”的响亮招牌。

同时, 济源示范区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出台《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质量提升若干政策》,大力开展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和质押融资工作,帮助一批轻资产创新型企业加快摆脱资金短缺的困境,逐步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今年以来,济源示范区共有10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1.045亿元。政策与服务到位,极大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热情,一笔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功办理,“知产”变“资产”,为企业创新发展引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政策指引下,以白银产业为着力点的济源工业正加速转型。

image.png

据悉,豫光金铅成为我国最大的白银生产企业,万洋冶炼的白银被评为“中国十大白银流通品牌”,金利金铅成为河南省首批白银加工贸易企业,济源白银行业“三巨头”凭借过硬的质量水准,所产的“豫光”牌、“万洋”牌、“济金”牌银锭分别在伦敦金属交易所、伦敦金银市场协会、伦敦贵金属协会注册。因为品质卓越,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有奖牌用银全部采用“济源白银”。高产加优质使银锭在济源商品出口中渐露头角。2021年前三季度,济源银锭产品出口总值94.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09.9%,受到欧洲、北美、中东等地区的青睐,“济源白银”一跃成为国际白银市场的新秀。

与此同时,济源近年来始终强化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拉长产业链条,高标准谋划建设了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国白银城项目。白银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白中玉介绍,未来将通过两期建设,形成一条集生产—研发设计—检测检验—贸易流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完整的白银产业链。

image.png

笔者日前在白银城项目现场看到,白银城目前已经建成标准化厂房20多万平方米,吸引20余家知名企业入驻,原来“论吨卖”的银锭经过加工成为各种精美的银饰品后,开始“论克售”了。

“银锭每克3元多,加工成为饰品后每克能卖到10多元,实现了就地增值,”白银城项目负责人介绍,他们始终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目前正在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管局的指导服务下,积极和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沟通协调,争取在济源设立河南省银及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积极争取设立国家银及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擦亮招牌,抢占白银产业竞争制高点。

从“铅”锤百炼,到洗尽“铅”华,再到“银”领未来,新时期的济源人民正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朝着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阔步前行。(杨会玲 陈建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