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08
城市印记:
河南郑州位居中原腹地,是黄河流域地标城市。母亲河浩浩汤汤,孕育了历史悠久的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黄帝史诗和商都文明,赋予郑州“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美誉。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以来,郑州从小县城发展到一省省会,不断“长大”“变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尤其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铁装备时提出“三个转变”重要论述,更是给郑州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在今年的郑州市“两会”上,郑州市代市长侯红明确表示,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郑州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认真落实中部地区崛起和国家黄河战略,助推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
近年来,郑州市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构筑国家内陆高水平开放高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自贸区为引领,探索以“空中丝绸之路”为核心的“四路协同”发展新模式,打造立足中部、辐射全国、通达全球的国际物流贸易中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厚植新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站上了新的发展起点。
从“县级郑”到“国际郑”
“这次参展让我对郑州有了新的认识。这里不仅环境好,我接触到的工作人员都很认真专业,而且人们创业创新的热情也特别高,我非常看好郑州今后的发展!”10月19至25日,郑州举行2021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一位南方参展企业负责人这样说道。
作为继北京、深圳、上海、杭州、成都之后,首个在中部承办该盛会的城市,郑州尽显从容。而近年来,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等一批重大节赛的成功举办,让郑州的影响力、美誉度一再提升。
谁又能想到,尽管坐拥数千年历史,但这里竟在很长时间只有一个“郑县”的名号。直到上世纪初卢汉线、陇海线黄金交汇,才成就了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1954年,河南省会从开封迁至郑州,新的身份使郑州有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因交通而兴、因交通而优、因交通而强。2018年,郑州被确定为全国12个最高等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以郑州为核心的“两环多放射”高速公路网、“三横八纵”国省干线公路网通达全国,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2小时高铁圈覆盖4亿人口的生活和消费,随着郑合、郑济高铁建成通车,“米”字形高铁网初步建成。凭借航空、铁路、公路“三网融合”,一举奠定了全国大局中的“郑州位置”。
交通便利,产业兴焉。解放之初,郑州产业结构为70.3﹕22.3﹕7.4,历经“一五”时期的“棉纺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商贸城”,逐步演变为二产主导、三产渐强。近年来,郑州推动传统产业促转型、特色产业创优势、新兴产业成规模,形成了“一产提效、二产转型、三产做优”的新格局。2020年,郑州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200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9.2亿元,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强;形成超百亿级企业13家,智能手机产量约占全球1/7,宇通客车产量约占全球1/8,速冻食品约占全国市场60%以上,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1.3﹕39.7﹕59。
与此同时,郑州国际枢纽门户地位持续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大数据综试区等国家级平台相继落地,成为全国首批唯一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进出口总额近2万亿元、全省占比70%左右,稳居中部城市第一。郑州机场开通客货运航线245条,通航全球132个城市,2017年以来客货运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双第一”;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累计入驻通航企业70家,机队规模100多架。中欧班列(郑州)网络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130多个城市,开行班次、质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基本建成,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25%以上。建成功能性口岸9个,郑州成为内陆地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城市。
从“内陆腹地”到“质量高地”
近年来,郑州改革创新纵深推进,以“一网通办、一次办成”为牵引的“放管服”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20年,2110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占比90%;1756项“一次不用跑”,占比80%。郑州依托政务服务网、“郑好办”上线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事项544项,工程建设项目最短30个工作日办结。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活力随之提高,近5年郑州市新增市场主体79万户,日均增长约433户。截至2020年底,郑州实有市场主体总量达137.31万户,成为全国第8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省会城市。
同时,郑州始终把质量提升作为加快推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出台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郑州市质量提升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文件,激励各行各业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提升产品、服务质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近2000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有9626家企业或组织建立完善了质量、品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共有有效认证证书3万余张;全市获得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566家,拥有国家质检中心19个、省质检中心4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质量提升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此外,郑州累计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7项、国家标准762项、行业标准836项、制订发布郑州地方标准27项,发布团体标准12项;拥有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20项,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85项。郑州还拥有中国商标金奖1家、中国专利金奖5个,地理标志商标5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5个,国家级质量标杆4个、省级质量标杆52个、中华老字号3家、河南老字号13家,“三品一标”385个;创“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1项、省级建设工程奖135项。好想你枣、荥阳河阴石榴、新密密玉、新密瓷器、中牟大蒜享誉全国,登封嵩山少林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文旅项目、巩义康百万庄园、新郑轩辕皇帝故里蜚声海外。
目前,全市共培育出中国质量奖企业1家、省长质量奖(提名奖)企业19家、市长质量奖企业35家;重要工业产品合格率达96.5%,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98.8%;群众质量满意度逐年提高,郑州先后入选“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荣获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全国质量魅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长江以北唯一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殊荣的省会以上城市。
一项项骄人的荣誉,一个个鲜活的数字,是郑州坚持质量为先发展战略的生动体现,更是郑州从政府到企业重视质量、追求质量的有力见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郑州正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在“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中书写着出彩中原的新篇章。
□杨会玲 李云豪 何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