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坚持做改革创新的领跑者

——深圳从“小渔村”蜕变为“大都市”一瞥

发布时间:2021-12-09

城市印记•深圳

深圳,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深圳地处中国华南地区、广东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与香港相连,是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 。深圳最早的前身为广州宝安县,深圳之名始见史籍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1979年成立深圳市,1980年成为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是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被誉为“中国硅谷”。 

2021年4月底,中国共产党广东省深圳市第七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这场全市党代会,既是对过去一段时期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经验总结,更是为未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发出了动员令、描绘了新蓝图。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还用五个“历史性跨越”高度概括了深圳在过去40年所取得的成绩,这是对深圳经济特区最大也是最宝贵的肯定。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深圳人披荆斩棘、埋头苦干,将昔日落后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今天这样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书写了五个“历史性跨越”的精彩篇章,成为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奋楫新时代,深圳用奔跑彰显正青春的状态。把握“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深圳正奋力在新的赶考路上跑出下一个“加速度”。

改革开放第一声春雷在这里响起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79年,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在祖国南部崛起了。

40多年来,深圳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路大胆探索、一路改革创新、一路快速发展、高歌猛进,迅速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我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也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史上的奇迹,成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精彩缩影。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今天听起来甚是平常的口号,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蛇口提出,如一股强烈的冲击波,对当时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里,深圳蛇口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正是敢于打破思想、理念的禁锢,深圳成功走出了一条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改革开放的大道。在这里,率先实行聘用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工程招标;在这里,敲响了土地拍卖的“第一槌”、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创办了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在这里,分配制度改革、住房商品化等迈出第一步……

在诸多的“第一”、“率先”突破中,深圳培育了中国市场经济的雏形,成功为改革开放与创新“打开局面”。

如今的深圳,各种智慧“场景”正逐渐成为现实——在汽车生产车间里,智能机器人根据事先设定的指令,分别在冲压生产线、车身中心、烤漆中心和组装中心“奋战”,机器与机器之间通力协作、无缝对接;在车流涌动的早高峰时间,交警通过中央指挥中心平台,可实时观察路面信息、并接收已经被分析、处理过的各类数据信息;在家中,家电、家居都可与人实时“相联”,起床、喝咖啡只需一声指令,家中所有的设备都像智能管家一样,随时听候主人的召唤和“调遣”……

作为智能世界的重要载体,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创新、越来越重视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带来的巨大变革。智慧城市建设,深圳走在了全国前列。

有联接的地方才有“智慧”,有“智慧”的地方必有计算,联接和计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两大法宝,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也正是联接与计算能力的直接体现。得益于华为等科技龙头企业的联接与计算能力加持,创新型技术才能创造性地融合应用到政务、交通、能源等城市管理的各种场景中,让深圳进入城市精细化治理时代。

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深圳光明科学城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

这座“未来之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集聚了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学、综合粒子设施等大科学装置,汇聚了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湾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资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40多年来,深圳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0年的2.77万亿元,经济总量居亚洲城市第五位。

这里诞生了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等创新型企业,培育了英飞源、科安达等一批极富创造力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6万家。这里是全国创业密度最大的城市,全市365.46万户商事主体,平均每千人就拥有企业131.5户。这里的专利授权居全国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9.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09件,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

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圳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提出实施创新发展“五大行动”,深化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形成“六个90%”为鲜明特点的企业创新生态,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

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

制定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率先以法定形式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比例,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科技人才。

目前,深圳已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广东省实验室4家、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

在鹏城实验室,汇聚了31位院士、160余位国际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等高端人才,初步建成“鹏城云脑”“鹏城云网”“鹏城靶场”“鹏城生态”四大科学基础设施。在南方科技大学,前沿制造科学实验室瞄准超高速加工装备与企业开展合作,产学研用生态一体化建设迈入新阶段。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超过140个高端科技项目落地,规模效应初显。

深圳经济“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324.47亿元,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其中,全市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5630.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3%,增加值增长13.0%。

创新赋能,动力澎湃,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深圳正奋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先行先试 开启科技创新新征程

40年前,深圳还是中国边陲的一个小渔村;40年后,深圳一跃成为中国发展的奇迹与象征。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深圳正瞄准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迈向下一个时代。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明确提出,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行百里者半九十。高层次、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在全新的国际形势下,作为综合性国家创新中心,深圳则肩负着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科技驱动,走出一条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道路。

“下一个40年,深圳想要保持发展优势,应当继续在体制机制方面创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深圳前40年的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此。下一个40年深圳也需要在方方面面进行体制机制的突破,继续引领这座城市更好地发展。”

方案中提出,要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我建议深圳可以胆子再大一点,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为科研机构‘松绑’。”樊建平举例说,可以授予科研机构足够的自主权,让困扰科研机构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成果收益分配方面的问题迎刃而解,充分释放科研机构的“能量”。

以深圳先进院为例,为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深圳先进院率先探索建立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四位一体微创新体系。该体系将高校、研究院所、特色产业园区、孵化器、投资基金等研学产资创新要素紧密结合,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各要素共享平台与信息,形成创新积聚优势,大大提高了创新效率效益。

梳理深圳特区四十年的成果与来时路,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往的功绩,而是要在回望与思索中,进一步凝聚改革开放与创新的新共识,激发改革创新的新动力,校准改革创新的新路径。

深圳特区进入四十不惑之年,新征程有新挑战,未来仍然任重道远,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需要深圳特区继续乘风破浪,在改革开放与创新的道路上,重新出发永无止境。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 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