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安全 > 

试论如何做好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1-12-14

  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明显的进步。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存在的问题
  监管对象比较复杂,监管难度比较大。生产规模小,水平低;在生产、流通、餐饮等各个环节普遍存在多、小、散、乱、差的问题;监管对象素质参差不齐。
  基层分局队伍建设不足。一是监管力量比较薄弱,以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为例,全区8个市场监管分局共有工作人员74名,却需监管32968家个体户、12345家企业,分局所承担的任务明显过多,人员配备不足;二是监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以镇江市丹徒区为例,组建市场监管局后,食品专业人员总量并没有增加,大量的监管人员食品专业知识不足;三是基层分局执法技术落后,一线人员监管仍旧是以上门督促检查为主的传统监管方式,检查方式仍以肉眼识别包装、商标、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为主,基层分局检测设备少,检测手段落后,基本上不具备检测能力。
  监管、执法力度不足。由于自身监管水平有限和基层监管设施条件不足,监管人员在日常检查中,检查内容多流于形式,进店只看证照悬挂情况等表面问题;基层监管除了日常例行检查,还有上级下达的专项检查、突击检查的任务,运动式执法情况较多,监管力量被分散;新《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案件的最低罚款额度提升至5万元后,基层分局执行比较难,农村地区的食品经营者多是低收入群体,根本无力承担5万元罚款。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监管机构自身具有局限性。以镇江市丹徒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例,食品相关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占比不超过12%,绝大部分工作人员来源于原工商局和质监局,缺乏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储备,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辨别能力不足,监管经验不丰富,不能很好地应对与解决食品监管中的各种难题。
  企业过度逐利。当前,还存在一些企业忽略社会责任,甚至为了满足一己私利而做出对他人不利的行为。
  食品产业整体素质偏低。首先,整个行业的法律意识过于薄弱,很多食品生产、经营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其次,从业者的整体技术水平、生产工艺过于简单、落后。最后,相关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小作坊式的企业,这类问题更为严重,且整治更为困难。

对策和建议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当加大对小型食品企业的财政帮扶力度,帮扶企业名单以地方政府组织市场监管部门和行政审批部门结合掌握信息进行推荐为主要渠道,以企业自主申报为补充渠道。组建食品安全专家库,成立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提高食品安全工作决策的科学性。
  加强食品监管队伍建设。建议根据辖区需要监管的食品企业、个体户的数量,确定真实工作量,核实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岗位数,制定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准入、继续教育计划;加大对食品类专业人才引进及培养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人员技术系列和晋升制度;大力推行食品安全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强化资格审查、培训考核,建成统一的职业化检查员库。
  严格执法,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要不断规范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合理运用,强调处罚到位,及时高效,强调过罚相当,因事制宜;联合执法,增强威慑力,推进与教育局、农业局、城管等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通过联合检查,加强信息互通,减轻日常监管压力。
  大力推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总结提炼食品行业示范引领企业的成功做法、先进经验,通过示范引领企业带动行业、推动产业、拉动中小企业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提升;积极吸取总结诚信生产经营的优先典范,及时发现总结推广食品安全诚信经营典型,以“诚信店”“良心店”树立食品行业典型形象,从而形成一个讲诚信、重诚信的食品生产经营导向。
  增强基层检验能力。基层分局需加大检验检测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配置必要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增强日常检测项目,提高快速检测的能力;在经费支撑下,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食品检验及风险监测体系建设,提升食品检测能力。
  工作规划要科学。在年度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安排中,给予基层政府和基层分局更大的权限(尤其是自主权),最大限度减少运动式执法频次和避免随意布置检查任务,真正实现科学监管;上级部门在布置专项整治工作时,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
  科技支撑,提升监管水平。建立追溯管理平台及支撑系统,加快追溯节点建设;出台《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建设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开展食品产业发展和安全监管科技研发,支持食品安全科研项目研发,强化科技创新,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市场监管局 赵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