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20
人物档案:
左明是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处四级调研员,他在四川省南江县三年扶贫两村。他以一个知识产权人的热情与职业精神,以一名市场监管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把党建引领抓组织建设放在首位,指导商标布局推进产业发展,圆满完成各项脱贫攻坚工作和目标任务。左明被巴中市委市政府评为“2019年度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20年度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个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个人”。
在进入市场监管系统前,左明将15年青春献给了党的国防事业。结束部队生活,左明转业到原四川省工商局,与商标知识产权工作结缘10年。
2018年,左明来到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被安排到公山镇桥坝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副队长。
南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心地带,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长期以来,因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低等原因,一直是川东北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
桥坝村距南江县城20多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有贫困户138户、贫困人口534人,是国家级贫困村。
在走访中左明了解到,桥坝村早在2015年就注册了3件“桥坝及图”商标,注册类别主要涉及桥坝的茶叶、土豆、核桃坚果等土特产上,但由于产业不成规模、产品少,商标使用不广泛,未能体现品牌效应。
认真分析情况后,左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商标职业特长,指导南江县桥坝黄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南江天祥农业公司、南江巴人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借助“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的品牌优势,通过商标许可使用,将“桥坝”商标使用在“茶叶、瓜篓籽”等商品上,并推荐到四川省供销社“云背篓”电商平台上销售、宣传和推广。既盘活了“桥坝”商标资产,又避免了“桥坝”商标因3年不使用可能被撤消的风险。
在南江县委政府的主导与帮扶干部的努力下,桥坝村引进外来企业,从育苗做起,大力发展茶产业。该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600余亩,为桥坝大叶茶的发展奠定品牌基础,为南江县申报知识产权强县试点提供素材。
如今的桥坝村,旧貌换新颜,人均收入从2014年4000余元增长到2019年8000余元。“桥坝及图”商标通过广泛宣传使用,已成为该村的一张“绿色名片”。
在左明看来,他的工作思路应该是: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职责作用,党建引领抓组织建设放首位,商标布局谋产业发展跟后面。
石庙村所在的关门镇,有30多年种植梅树的历史,素有“红梅之乡”的美誉。为做强做大红梅产业,推进产旅结合,促进群众增收,左明与时任四川省市场监管局派驻关门镇副书记、白果树村第一书记刘荣勇同志一起,研讨“关门红梅”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注册事宜。工作之余,左明系统学习、调研“关门红梅”的生长区域、土壤性质、种植历史等,还邀请专业人士出主意、想办法、做资料,指导相关主体积极申请注册“关门红梅”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在他与扶贫干部的努力下,石庙村打通了2.6公里红梅产业环线路,扩大红梅种植面积300余亩。
想让村民持续增收,稳定的就业岗位非常关键。在左明的推动下,村支部自建和引进在外成功人士建设红梅产业园,每年为村民提供就地务工机会40余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有效解决了村民持续增收的问题。
现在的石庙村,产业环路线通车了,红梅产业规模扩大了,党群服务形象提升了,乡村教育设施改善了,乡村文化氛围浓厚了。
3年寒来暑往,春去冬来,左明实现了他驻村之初的愿望——商标扶贫。
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