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消费维权 > 

校服虽“小” 关乎“未来”

——两会委员建言校服行业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2-03-11

  一件校服,虽不起眼,但绝不是件小事儿。校服关乎学生健康成长,其行业变革迫切需要管理者、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
  中国服装协会校服产业研究中心今年1月发布的《中国校服采购现状调查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价格是家长们购买校服时的最大考量因素,传统运动装校服以其工艺简单、款式包容度大、价格亲民等优势,迅速席卷了全国中小学,“面口袋”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此后,伴随着家长消费能力、审美意识和育儿理念的提升,优先考虑的因素转变为质量和舒适度,且价格敏感度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校园场景下的校服有着更为丰富的需求。
  挖掘校服消费品质化发展趋势,藏着两层含义:一是关注款式设计,重视美感提升;二是推动优质供给,杜绝劣质校服。
  今年两会期间,记者梳理发现,不少全国政协委员都表达了对中小学校服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表示:“设计校服,应注入一种精神追求。”他认为,校服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审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包括校服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追求,不能轻视其意义与价值表达,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对当下中小学生校服的款式颇有感慨。“缺乏时尚和时代感,比较凝重,没有品质感。”她说,“校服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一方面要到孩子中做调研,了解孩子心目中的最美校服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要在校服中体现校园文化,做好校园文化宣传。”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校服不单纯是学校统一管理学生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非常重要的载体,其款式设计要体现青少年朝气蓬勃、向上向美的精神风貌。她表示,当下中小学生校服距离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道风景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议让学生参与校服设计,并通过学生投票等形式提高参与和互动度,以此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她还建议,校服的款式可以随时代发展变动,男女校服款式应有区分,让穿着更合体。
  在校服质量水平方面,《报告》显示,当前受到有违市场竞争的地方保护、价格限制、质量标准不一等多种因素影响,校服供给端往往滞后于需求端的发展。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2020年开展的学生服质量监测专项行动中,大型校服企业产品合格率达100%,但占比最小,仅为0.31%,而微型规模校服企业占比超过50%,产品合格率却为80.86%。
  报告认为,中国校服产业长久以来形成的小作坊利益圈层、半封闭的拼低价竞争状态,是很多大企业不愿意涉足该行业的原因之一,而近几年来尝试进军校服领城的大型服装企业面临不了解校服采购特点、不熟悉行业标准、难以克服地方保护壁垒、对校服育人功能的理解有待加深等现实困难,大多增长缓慢。
  面对校服满意度普遍偏低这一困扰各方的难题,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杨朝明委员认为,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让家委会、家长参与校服采购,这样不仅有利于形成统一意见,也是一种良好的家校互动模式。
  刘月宁委员建议,在家长参与校服选购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参与校服设计与款式选择,帮助学生提升艺术修养与审美水平之余,更好地宣传学校文化宣传。
  张雪委员表示,应有效监督校服质量标准实施情况,在现有校服相关管理及标准文件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推动出台更加科学细化的指导文件,推动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并加强监督。

□本报记者 陈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