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2-05-06
当下,电商会员费越来越高。电商平台基于“买会员,能省钱”的会员营销逻辑,把卖会员做成了一门常态化生意。电商平台普遍热衷于为消费者算电商会员的“省钱账”,明确表示“会员一年平均(预计)可省多少钱”或“超级会员一年可省多少钱”,让很多“门”外消费者感觉会员实惠多多,心里痒痒的。在这样精确到元的“省钱算账”攻势下,大量消费者从“游客”变成了会员。然而,对于电商会员的真实省钱效果,消费者却冷暖自知——有些感觉确实得了不少实惠,有些却认为与电商平台宣传的“省钱账”有较大出入,省的钱甚至还不够买会员的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电商平台的会员“省钱账”是咋算出来的呢?
对于具体的消费者而言,只有自己成为会员后,比较一年内购买相关商品的消费金额和非会员购买相同商品的消费金额,才能算出准确的会员“省钱账”。然而,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意愿、消费选择、消费能力不同,消费额度有大有小,会员身份所带来的省钱优惠也就有多有少。一些电商平台针对不特定消费者统一给出确定、标准的会员“省钱账”,其实并不符合会员省钱算账的逻辑、常识和实际情况。
当然,还有一些电商平台给出的会员“省钱账”声称只作为平均(预计)参考值,但这个算法也比较模糊。笔者想问,电商平台是如何算出的?是根据上一年度还是过去更长周期内所有会员消费者的省钱数据平均折算出的,还是针对下一年度的消费趋势、消费倾向估算出的?如果电商平台不明示“省钱账”的计算规则,那么这就是一笔“糊涂账”,也很可能是一笔“忽悠账”。
另外,根据不少消费者的反馈,电商平台常将一些优惠券也记入会员“省钱账”,但实际上,这些优惠券并非会员专享优惠券,非会员消费者也能获得、使用优惠券。如此,所谓的会员“省钱账”也就成了“注水账”。
电商平台面向消费者亮出会员“省钱账”,本质上也属于商业宣传的一部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广告法第四条也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一些电商平台的会员“省钱账”不透明、不清楚、不符合事实和逻辑,甚至含有水分,让消费者雾里看花,显然对消费者构成了误导,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监督权。
笔者认为,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等应加强对电商平台会员营销行为的关注和监督,以约谈等方式指导督促电商平台完善会员“省钱账”计算规则,向消费者全面、真实、准确地提供会员省钱算账信息。如发现电商平台有虚假宣传等涉嫌侵权违法行为,应通过立案查处、责令整改、曝光问题、发布警示等措施,倒逼电商平台增强自律意识,守住法律底线,规范会员营销行为,为消费者营造诚信、透明、公平的会员消费环境。
□李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