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非公党建 > 

一片绿叶,托起村民稳稳的幸福

——重庆开州“党建+”帮扶茶产业发展纪实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2-06-27

  连日来,重庆市开州区大进镇巴渠郡农业开发公司茶叶加工车间,机器轰鸣,茶香阵阵,工人们在加工茶叶、包装、贴置商标,一派繁忙景象。周围的山坡上,茶农们有的在采茶,有的在施肥,有的在查看茶苗的长势。
  “过去种茶是副业,根本没法养家糊口,不像现在每天光采茶就能挣几十元。”大进镇红旗村68岁的村民熊德翠种了大半辈子茶,眼看茶叶卖得越来越俏,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党员带头,重拾种茶传统产业
  大进镇地处大巴山南麓,境内山多林密,溪沟纵横,南北差异性气候在此交汇,有着得天独厚的产茶环境。该地盛唐以来就是出好茶的地方,还有过人马熙攘的“盐茶古道”。但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这里的6万多亩耕地,只有2000亩收益欠佳的老茶园。大进镇曾是渝川陕接合部的重要交通节点,是重庆通往川陕的必经之地。得益于此,该镇茶产业一度繁华。然而随着外部交通的通畅,大进镇不再是三省市往来的必经之地,造成茶叶难销。不少村民忍痛将茶树砍掉,腾出土地种菜。
  产业是长效脱贫增收的基础。2017年,在邀请专家评估、开展市场调研等基础上,大进镇计划发展万亩茶园,让传统产业获得重生。
  刚开始,村民并不相信种植茶叶能致富。红旗村村民大会上,辈分高、有威望的村民李中顺第一个跳了出来:“不同意!种茶根本挣不到钱。”
  口头说,不如干出个样子,再来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大进镇组织党员外出考察、先期入股,成效逐渐显现。这下,不用过多宣传,红旗村90%的村民成了茶叶项目的参与者。在开州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帮助下,5个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5年多来,大进镇建成以红旗村、年华村、群和村等为核心的万亩巴渠茶园基地,是目前全市最大的单体山地有机茶园,新栽植茶叶1.3万余亩,改造老茶园2000亩。“新老结合、一园多片”的产业格局已然形成,万亩生态茶园已成为大进镇一张名片。
  “我们在发展茶产业过程中,一直坚持把党建融入乡村振兴大局,以党建引领合作社为抓手,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合作社上。推行‘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将农户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转化为增收致富的资源。明确分红办法和比例,采取‘产业发展示范带动、产业基地优先务工、产业管护优先承包、产业效益倾斜分配’等方式,增加农户劳务收入、分红收入、出售特色农产品收入等,建立起联农带农、惠农利农、共同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现在全镇茶叶农户股东人数8000余人,其中脱贫户797人。”大进镇党委书记全修桥介绍说。

组建联合支部,质量管控与品牌培育并进
  为便于茶叶基地的管理,年华村、红旗村等5个村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组建大进镇巴渠茶园联合支部委员会,统一管理全镇辖区内的茶园。在此基础上,按照“大基地+小单元+网格化”管护思路,实行“村民入股、市场管护、社企互助”的茶园管理机制,将茶园分片分区,管护承包到户到人,落实管护责任。
  茶园的规模不断扩大,茶叶的市场也越来越广。为保证质量、擦亮品牌,大进镇巴渠茶园联合支部委员会邀请重庆市农科院派茶叶专业指导组常驻大进开展茶叶技术指导,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植培训,确保茶叶“有人管、人会管、管得好”。同时,在开州区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收购“巴渠云雾”“巴渠春”等品牌,创新推出“巴渠雪芽”“巴渠银针”等品牌,让大进镇的茶叶有了“身份证”,进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靠茶吃茶,延伸产业链条
  茶园建设如火如荼,山脚下的开城高速公路即将通车,一些思维敏锐的村民嗅到了商机。长城村七组村民陈世东先后投入400万元承包200亩土地发展乡村旅游。45岁的天宝寨村贫困户王登兵,将两层楼的房屋改造成民宿,从一名打工者变成了民宿老板,走上致富快车道。
  “我们将按照茶为龙头、旅为支撑、文为内涵、长短结合、融合发展的思路,深入挖掘1500年巴渠文化底蕴,打造集茶叶生产、茶园观赏、茶文化体验于一体的3A级景区,为旅游消费者提供集采茶、制茶、品茶的全链条体验流程,让一片绿叶托起村民稳稳的幸福。”大进镇党委书记全修桥说。

□彭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