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上海 创新发展先行者

争做市场精细化治理的探索者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2-08-09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大厅,市场主体在窗口办理业务。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疫情期间检查餐厅后厨。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到上海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上海提出殷切希望:“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奋楫扬帆、砥砺前行,推动上海营商环境进入国际头部序列,推动市场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推动市场创新动能更加强劲,在加快建设符合超大城市治理规律、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市场治理体系征程中,迈出坚定步伐。

当好全国市场监管改革的排头兵
  “以当场登记为通例,将登记时限压缩至半个工作日,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这是今年年初出台的《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的若干措施》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从最初的5个工作日到如今的0.5个工作日,上海在提高企业开办效率上不断自我加压、不断自我革命、不断创新突破。2020年9月,上海在临港新片区率先试行对标国际通行规则的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今年又扩大到整个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最大程度尊重市场主体登记自主权,再一次掀起了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高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率先推进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多证合一、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一系列改革,为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了上海样本。如今,始发于上海的“一业一证”改革高速列车,又跑向了全国各地,成为政府部门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重要抓手。上海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案例,入选中组部编写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中攻坚克难案例》。
  在深化市场准入改革、跑出市场准营加速度的道路上,上海一直在奔跑。
  企业简易注销改革,企业名称登记改革,企业标准自我声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备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低风险食品生产等告知承诺制...... 一批批市场监管领域的行政审批改革在上海先行先试,并在全国复制推广。2020年,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在全球的排名跃升至31位,其中“开办企业”指标位列世界第27位。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权重占55%的样本城市,上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连《世界银行专题报告》都作出高度评价:“中国的营商环境‘飞跃式’改善始于2018年,参与测评的上海立下汗马功劳。”
  更深层次的市场准入改革,激发了更强劲的市场主体活力。十年间,上海市场主体总量从2012年的不到70万,增加到2021年的300多万,翻了四倍还多。

敢为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急先锋
  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是有统一的制度规则。上海注重用法治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以制度的方式固定改革中的新成果,因时因势因情推动市场监管领域法治化建设。2019年,上海完成全国首部标准化地方立法,首创“上海标准”标识制度。2020年,率先完成反不正当竞争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强化互联网领域新型不正竞争行为规制;借助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的契机,推动市场监管改革措施系统性融入《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酒类商品经营许可管理职责移交市场监管部门之后,又及时完成《上海市酒类商品经营许可和管理办法》的修订。此外,抓住公平竞争审查这个有力的武器,推动上海建立政策制定部门自查、市场监管部门审查、市政府办公厅核查的三级把关机制,从制度层面、政策源头清理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规定,促进市场要素自由流动。
  统一大市场的关键要有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既是市场监管部门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市场环境有序规范的基本保障。为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上海率先制定覆盖市场监管所有职能、厚达800多页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及其适用规定,对每一项行政处罚行为都作出了统一规范的标准化要求。正是始终坚持这样的法治思维,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在维护公平市场竞争秩序上成为典范。2020年,在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考核中,上海名列全国第一。2021年,查处的全国首个互联网平台“二选一”垄断案和某名牌羽绒服虚假宣传案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先后被网民誉为教科书式的法律文书。
  统一大市场离不开高水平统一的商品和服务市场。上海秉持向内而生、向外而行、向质而兴的方法,按照守底线、拉高线、创品牌的质量发展逻辑,在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发挥中坚作用。围绕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建成一批国家级产业计量中心、标准创新基地和国家质检中心,促进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先进接轨。仅2021年,上海主导制修订的国际标准就有18项,牵头在研的国际标准80多项。同时,积极发挥质量标准认证在拉高线、创品牌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创设“上海标准”标识制度和“上海品牌”认证制度,发掘和培育“上海金”“外滩标准”等一批高水平、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上海标准”和“上海品牌”。
  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统筹运用法治、信用、科技等各种手段,全面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市场治理新路。
  包容审慎更加科学。2019年,上海率先出台了全国首份省级跨领域“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创新包容审慎监管,为市场主体自由经营松绑减负。随后又陆续出台免罚清单2.0版、3.0版,持续拓展免罚范围。今年,还将制定实施“免于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几年来,免罚措施惠及市场主体4000多家,免罚金额达5.7亿元。面对新业态、新模式缺少法律规制的情况,上海开拓思路、跨前指导,制定实施反垄断、网络营销算法应用、盲盒经营、广告代言等合规指引,增加制度供给、划出经营红线,引领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规范经营、健康发展。
  信用监管更加精细。上海建立了市、区两级“互联网+监管”系统,支撑了40多个政府部门监管业务、行业数据的上传下达,实现了市场监管信息归集、双随机、双告知、联合惩戒和社会共治的统一。目前,“互联网+监管”系统全面实现与国家系统的对接,汇聚上报监管数据8600多万条,对外公示信息2000多万条。基于这些海量的数据,开发监管大数据“驾驶舱”和“空壳”企业预警模型,强化企业信用信息分析应用。近年来,上海各部门运用分析数据,已累计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担任企业高管1万多人次,精准修复企业信用17万多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无事不扰、失信难行的现代化市场治理目标。
  数字赋能更加智慧。顺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势,上海坚持以用为本的原则,以治理数字化牵引治理现代化,推动市场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率先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用“可视化”的地图、图表等形式展示数据,增强食品安全观察、管理、预防、处置功能,提高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能力,建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风险可防”“线索可究”“案源可挖”“应急可控”等6个食品安全应用场景和“特殊食品”“沪冷链”“长江禁捕管理”等3个重点专项管理专题。市民扫码就可以查询食品安全信息,监管执法人员触屏就能一览市场主体的食品安全状态。截至目前,上海已有10万多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纳入追溯平台,累计可查询的追溯数据约18亿条。2021年,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以电子营业执照为索引,将30多万食品经营许可证自动归集到企业营业执照名下,率先实现食品经营企业电子证照联动应用,奠定了食品经营安全智能化监管的基础。此外,还大力推进智慧电梯和药品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把市场安全网络的“传感器”布密到全市各个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深入践行“城市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理念。
  擂鼓催征再出发,奋楫扬帆新征程。下一步,上海市市市场监管局将主动求创新,求发展、求变革,努力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在维护市场秩序上推出新措施,在筑牢安全底线上体现新作为,在推动质量提升上取得新成绩,在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征程中,努力开辟超大城市市场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

□本报记者 周 萍 通讯员 周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