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2-08-26
一
早上醒来,看看天,万里无云。天是好天,但仍然觉得闷热,即使是在京郊的平谷。这一天是7月31日,星期天。
吃过早饭,记者坐进驾驶室,开车朝老象峰而去。
老象峰是当地一知名景点,一座小山头“长”得像一只大象,且比桂林象鼻山那头石象大了许多。
约莫半小时后,车进入老象峰景区,迎面见一停车场。
验票时,对方告诉记者,车停此处,一次收费10元;里面还有一个停车场,如果开进去停,收费20元。
当问及距里面停车场的距离时,对方说,两公里。
两公里?步行得二三十分钟。沿途没什么风景,大热天的“干走”两公里也没必要。多花10块钱吧,于是记者选择开车进去。
几分钟后,进入里面的停车场。因为时间尚早,并没有车停。记者停下车,立即开始爬山,很快就见到了惟妙惟肖的老象峰。
游览之余,疑问也来了:为何相距两公里各设一个停车场?当然,建两个停车场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价格不一:想少走路,就得多交钱。
近些年来,很多景区都设置了摆渡车,进景区得先花钱买票坐摆渡车,这被一些媒体称作“摆渡车经济”。
当然,具体到老象峰景区,并没有摆渡车。但记者观察发现,没有摆渡车的主要原因是客流少。老象峰只是平谷区的一个景点,比较小众,在全市并没有多大名气,其评级也只有两个A,且距北京市区也较远,约六七十公里。客流少,设置摆渡车肯定是赔本买卖。
或许,这正是该景区设置两个停车场且收费标准不一的真正原因。
这可以理解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二
老象峰景区不大,不到一个小时就逛完。
记者开着车,直奔下一个目的地——约八十公里开外的密云区云蒙山。
这是一个较大的景区,名气也大,4A。
一个多小时后,抵达景区。蓝天白云下,一个大大的停车场映入眼帘,估计停三四百辆车没有问题。
停好车,记者步行二三百米,走进游客服务中心,马上遇到一个问题:坐不坐摆渡车?
其实肯定是要坐的,因为据柜台人员介绍,从景区大门到爬山的起点,即520爱之谷,有7公里之远。哪个游客能头顶太阳先走两小时的山路,再开始“真正”爬山?并且,缆车的起点也在520爱之谷。
7公里,这可是一段十分漫长的距离!
摆渡车票价40元,管来回。
记者登车而去,开启心心念念的云蒙山之旅。但身后留下一个问号:这是不是才应被称为“摆渡车经济”,比老象峰更“正宗”的那种?
三
摆渡车真的很多,不仅北京,全国各地景区也差不多。
先看北京。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景区两种情形,记者近期还碰到一些。
房山区孤山寨景区。进门后马上有人上前搭讪,询问坐不坐车。原来,这里的摆渡车线路已经交给个人经营,且无价格公示,也看不到距离远近的提示。揽客的说来回40元,经过一番砍价,记者最后20元搞定。后来发现,这段距离也就1公里左右。
海淀区凤凰岭景区。在景区大门处,设置了3条摆渡车线路,西线15元,中线5元,东线10元。
门头沟区圣莲山景区,摆渡车费20元。
放眼全国,设置摆渡车的景区多如牛毛。
四川峨眉山。如果从后山登金顶,始发地为零公里(地名)。几年前记者曾从此上山,摆渡车费来回50元。
河南焦作云台山。进景区照样是摆渡车“伺候”。坐不坐?不坐车就得步行好几里地,身体不好或时间不多的游客肯定吃不消。
青海茶卡盐湖景区,著名的“天空之镜”。几年前记者曾来到这里,花钱坐小火车才进入核心景区,走进美丽的盐湖。
江西井冈山景区。无论是去黄洋界,还是去龙潭,抑或去看五指山,都得乘坐摆渡车,不然就得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四
20多年前,记者曾到太原晋祠游览。残留的印象中,景区很小,下车走进去,很快就看到了鱼沼飞梁——中国最早的“立交桥”。现在呢,景区范围大大拓宽,走20分钟都不一定能看到著名的圣母殿。
“摊大饼”,这正是一些景区的惯用手法。这也意味着,从停车场到核心景区,距离比较遥远。于是,摆渡车应运而生。
不可否认,摆渡车有设置的合理性。有的景区的确大,有的景区受地形影响,必须设置摆渡车,否则游客难以产生愉悦的体验。比如井冈山,哪怕是住在山上,不管是去黄洋界还是龙潭,坐摆渡车都是正常的,因为山体大,景点之间间隔比较远。再比如峨眉山,从零公里上山,就那地形,游客也不可能凭双脚爬上去。
但是,有没有景区在设计的时候故意“摊大饼”,把停车场设置到很远的地方呢?肯定有。
比如茶卡盐湖,就曾发生如下一幕。
据《每日经济新闻》7月初报道,此前游客前往茶卡盐湖景区时,会被拦在5公里外的旅游集散中心。工作人员在此推销套票,包含景区门票以及摆渡车车票。然而来到景区门口,会发现一个空荡荡的停车场,这显然是为自驾的游客准备的。
问题曝光后,7月9日,茶卡盐湖景区声明表示:茶卡旅游集散中心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与茶卡盐湖景区无关。
很快又传出消息:从7月12日起,取消这一收费。
这一事件的反转看起来比较有戏剧性,但透过它可以清楚地看到,该景区设置摆渡车的目的就是为了卖车票,是典型的“摆渡车经济”的体现。
五
借此可以推测,不少景区在初创或扩建时,可能都有如何打“摆渡车牌”的考量。至于哪些举措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游客不一定能分得很清楚,因为景区设计施工一旦完成,通常看上去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或许这正应了萨特那句话: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像茶卡盐湖这样明显设置不合理的,应该不多。
但大家也知道,很多情况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倘若如此,就天下太平,游客也不会一边游玩一边吐槽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现象级存在。部分景区打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旗号,将私家车拒之门外,游客必须坐摆渡车才能从景区大门抵达真正的景区。在门票价格不能随便上涨(有些地方政府还要求降低)的情况下,的确有不少景区转而在“摆渡车经济”上动起了脑筋。面对“不坐车累死人”的窘况,游客大多会选择坐车,摆渡车的生意自然风生水起。
然而,消费者是无辜的,一旦上车必然增加出行成本。就以北京密云云蒙山为例,门票价格60元,摆渡车费40元,乘坐缆车上下行各100元。倘若一家四口“照单全收”,你算算该支出多少钱?偷着乐的肯定是景区方面。
不过,一些消费者被“套路”了可能还不知道,甚至还会“感激”景区服务周到。因为,“摆渡车经济”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虚假宣传、以次充好、高价宰客,这些都是很明显的侵犯游客权益行为,而“摆渡车套路”则不然。记者近日查询许多消费者保护组织的公众号,竟然查不到“摆渡车经济”这个词。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多国人开始热衷旅游,向往名山大川。不错,景区存在于大好山河中,其优美、奇特之处本就引人入胜,若配置以良好的服务,则可以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游客的核心诉求,就是在满足赏心悦目笑开怀愿望的同时,不会遭遇形形色色的套路。
□本报记者 喻山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