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2-09-22
在2022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现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沈群(左一)正引导小观众进行花青素实验。
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中国科协主题日活动现场。
不久前,在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上,历时一年完成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修订版)》得以发布。
为何是修订,而非制定?修订后的大纲与原版本相比有何变化?9月15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承办的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中国科协主题日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办。活动以“共创食安科普 智享美好生活”为主题,邀请权威专家对《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修订版)》进行解读。记者在活动现场,真切地感受到食品安全科普更有依据、更有力量、更有价值。
科普依据更严谨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支撑。
在活动现场记者了解到,其实《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早在2012年已由中国科协与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共同制定和发布。它也是各级科协、食品安全办、相关职能部门及有关社会团体和宣传媒体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同时,在实操过程中对提高公众利用科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能力,推进食品安全诚信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关注食品安全、参与食品安全保障的良好氛围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高。进入新时代,科普工作的内涵发生很大变化,对科普工作提出更多新要求。为适应新变化、满足新需求,去年8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与中国科协正式启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修订工作。同时委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作为《大纲》修订的具体执行单位,由包括陈君石、孙宝国、谢明勇、单杨等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十余位业界权威专家和食品安全科普领域的一线科技工作者组成的专家团队,历时一年完成。
修订内容主要包括:在适用范围中增加了“各类食品相关教育、科研和检验机构”和“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目的中,强调要推进全社会食品安全科普的高质量供给,最终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为落脚点;对指导原则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升级,提出食品安全科普要坚持科学性、坚持规范性、坚持有效性、坚持协同性;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内容和要求上,从科技界、工业界和政府监管三个维度,融入对消费者科学素质提升的要求。
《大纲》内容更丰富
概括来说,与2012年制定的大纲相比,新修订大纲在科普宣传内容和要求方面新增了三个部分的内容。
一是新增了“与食品相关的欺诈行为、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婴幼儿配方食品及辅助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运动营养食品、食品相关产品”等内容,重在提升公众的食品安全科学认知水平。重点加强容易误食导致人身伤害等典型案例的科普(如误食“亚硝酸盐”“毒蘑菇”等);了解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来源和典型案例,掌握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促进全社会树立良好公共卫生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是强调通过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丰富食物种类。使食品生产经营者了解“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中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提升产业界对食品安全风险的防控能力。倡导公众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安全五要点,特别强调在接触进口冷链食品时要注重自我保护。
三是将“食品安全标准”内容融入此章节。使公众通过了解我国食品安全基本状况,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建立起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知晓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强制性标准,了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其他标准(如行标、团标、地标、企标)之间的关系,辨识对食品安全标准的认知误区。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指出,新修订大纲在传承2012年版本的基础上聚焦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协同性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将食品安全“监管”的提法修订为“治理”。这意味着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理念也在不断强化。据介绍,目前我国已发布1455项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涉及2万多项指标,形成了覆盖340多种食品类别的标准体系。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食品抽检合格率一直稳定在很高水平。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情况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新修订大纲特别强调要增强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大家才能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表示。
与会专家表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重在提升公众的食品安全科学认知水平,了解“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中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提升产业界对食品安全风险的防控能力;通过了解我国食品安全基本状况、相关法律法规等,使公众建立起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
此次活动还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科普教育基地”进行授牌,举行2022年“食品安全进万家”和“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百名专家百校行活动”两项科普品牌活动启动仪式,以及启动“益童陪伴”儿童食品健康守护工程。
科学价值更广泛
在2016年的“科技三会”上,总书记强调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科协主题日活动当天,2022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也在中国科技馆举行。在2022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承办的活动展区内,记者看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沈群正在引导小观众进行花青素实验。同时,记者还跟随小观众们的步伐走进科技馆,了解他们眼中科学的力量。看到正在展示的“天和”核心舱,叹为观止;初遇会弹古筝的机器人,记者立即点一曲《沧海一声笑》静静欣赏;发现正在畅游的机器鱼,深感不愧是高科技,逼真的模型令人叫绝。
先后参与两场高质量科普活动,记者深深感受到科学普及是建造创新“通天塔”的塔基,塔基越宽广越牢固,创新的“通天塔”才能更高更壮美。祖国的明天寄托在青少年身上,其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大力加强科学教育,让孩子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实现科技创新的接力和传承,是科学普及的重中之重。这既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耕耘,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类媒体的共同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尊重科学的社会风尚。
□本报记者 宿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