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2-10-11
8月的一天,凌晨4时许,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已开启繁忙的一天。
此刻,重庆市巫山县百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军正在300多公里外的果园,通过手机紧密关注着100件巫山脆李的最新信息。经海关检验检疫合格后,这批优质脆李将搭乘重庆至新加坡直飞航班,今年二度出口到国外市场。
“我们果园修枝剪叶、施肥、打药等流程都实现了标准化操作,果园产量和优果率节节高,我们公司今年又拿到了全县唯一的果品出口资质,成功试水国外市场!”李军说。
2020年4月,国家巫山脆李种植标准化示范区获批创建。巫山县脆李协会作为承担单位,以“高产优质、绿色环保、产业链完备”为目标,推进巫山脆李标准综合体建设,面向种植基地和农户开展标准化服务,李军便是受益者之一。
标准化种植让果农尝甜头
巫山县是重庆的东大门,与湖北省巴东县交界,当地种植脆李已有上千年历史。脆李被称为“可以吃的化妆品”,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李优良品种。
李军的果园坐落在巫山县巫峡镇七星村,距离县城约半小时车程。400亩果园本是难以耕种的荒山。经过6年的改造,尤其是示范区创建以来,李军的这个脆李园逐渐规模化发展,产量开始爬坡。今年,果园平均亩产600多公斤,实现收益约3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约10万元。
“现在脆李已经快下市了,按照脆李的种植和养护管理标准,我们从8月底到9月底一直在挖施肥沟,为2万多株果树蓄肥!”8月5日,长江沿岸的日照格外充沛,李军带着记者参观了标准化种植果园。李树上还挂着少量的脆李,李军递给记者一个品尝,口感已绵实不脆。李军解释说:“达不到脆李出产标准不会上市销售,不能损害‘巫山脆李’品牌。”
开办公司6年来,李军累计投资600多万元。虽然是一名“新农人”,但在市场监管和农业部门的帮扶下,从种苗栽种、果树管理到市场营销,李军看到了农业科技和标准化种植带来的巨大“能量”。
“两株果树中间的施肥沟,每条都要挖20至30厘米深,用肥土和上20斤有机肥,再加上2斤有机肥,将施肥沟覆盖住。”李军告诉记者,脆李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农技人员跟踪指导标准化操作,这对脆李产量和质量的提升作用明显。
让李军最为得意的,是均匀挂在果园果树上的上千个粘虫板、诱虫盒,以及果园里的70盏太阳能灭虫灯。“这些灭虫措施是完全无害的,至少能减少10%的农药使用量,做到了绿色种植!”随后,李军随手打开路边一盏太阳能灭虫灯,清理出满满一小桶虫尸。
李军的确尝到了标准化种植带来的甜头。今年,作为巫山县唯一有出口资质的脆李种植户,李军果园里的优质果先后有两批约600公斤脆李出口至国外市场。“今年只是试水国外市场。从市场反馈看,明年巫山脆李出口量将增加。”李军这句话,成为自家果园果品的活广告。
标准化助推脆李产业提质增效
巫山脆李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创建3年来,成效几何?巫山县脆李协会会长张发奎手头有笔“明白账”:2020年以来,脆李产业带动全县23个乡镇222个自然村种植脆李,面积达30万亩,年产量超10万吨,产值近17亿元,惠及全县6万余户15万余人,带动贫困户10130户,帮助3.43万人脱贫致富。拿李军的果园来说,就带动解决了周边12户46名刚脱贫村民的就业增收问题。
据介绍,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不仅发挥牵头引领作用,还在项目实施阶段指导巫山县脆李协会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实施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开展标准专题培训,并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适时监督,确保标准落地见效。
巫山县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贺伟介绍,示范区按照“种植有规范、质量有标准、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的要求,将种植技术、管理经验转化为标准,构建了涵盖种植环境、品种选择、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投入品管理等多方面的标准体系,制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巫山脆李》地方标准和《巫山脆李产地环境条件》《巫山脆李种苗繁育技术规程》《巫山脆李农药安全使用规范》等团体标准,制定企业标准14项,引用国家标准2项,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农业综合标准体系,示范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实现标准化管理。
巫山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明介绍,今年巫山脆李累计销售12.8万吨。为推动脆李产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该中心推出“巫山数字果园2.0版”,已于去年9月上线。目前,全县脆李在数字果园备案的种植面积达6.6万亩,其中标准化示范区2.7万亩,果农们可登录数字果园,按要求输入农业日历打药、疏果等作业信息。
示范区还在产业发展的主要镇、村开设社会化标准化服务超市,按生产技术标准提供技术和物资配套,指导生产基地和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保证了药肥双减举措落实到田间地头,实现化肥、农药减少使用10%。如此,示范区脆李产品质量合格率超95%,对外销售产品质量合格率达100%,当地先后有15家果园通过绿色认证,40个巫山脆李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识。
标准化引领脆李品牌发展壮大
坐高铁、趣巫山、品脆李、游三峡。6月28日,巫山县举办第六届巫山脆李开园仪式暨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园活动,巫山脆李与巫山旅游跨界联合对外推广。
巫山脆李从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小水果”,经过近十年来的品牌化战略加持,在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建设的有效推动下,成为当地年产值17亿元的农业支柱产业。巫山脆李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22.56亿元,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李品类第一。近年来,巫山脆李相继被评为“中华名果”“中国气候好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获评“国家区域优势公用品牌”。
“我们今年计划开展巫山脆李标准化技术培训2000人次,并按照重庆市地方标准《地理标志农产品巫山脆李》(DB50/T9012018)的技术指标开展培训,包含果农技术骨干培训、果农培训。”贺伟表示,国家巫山脆李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充分发挥了示范作用,当地果农标准化意识显著提升,产量、质量安全都较过去显著提高。在标准化种植的基础上,当地还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此外,巫山脆李不仅应季上市销售,还向脆李酒、脆李果脯深加工行业拓展,进一步提升了市场效益。
□本报记者 常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