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青海 江源大地展新颜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2-10-13

青海省市场监管局领导检查节日期间市场。

  可可西里闻名世界,唐蕃古道穿越时空,江河湖泊“人水和谐”,名山大川秀美博大,这就是汇聚三江之水源头的大美青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青海考察、两次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为青海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实施公平竞争政策,着力防范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不断强化消费维权,积极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全面夯实监管基础,全省市场监管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良好营商环境全面升级
  简除烦苛、还权于企,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手段。青海省市场监管局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战略意图,深入推进市场监管领域“放管服”改革,厚植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土壤,为稳住宏观经济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推动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推进住所登记、名称登记、注销登记等改革,制定出台关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歇业备案管理办法、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等一系列助企纾困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成本。
  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切实降低市场“准营”门槛。从“先照后证”到“照后减证”,从准入改革到准营改革,企业开办时间从20多天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新开办企业全程网办率达95%以上,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办理“零见面”成为现实。全省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2022年9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54.79万户,是商事制度改革前的2.78倍,比2012年末增加近38万户,年均增长13.57%。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保障。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始终坚持“宽进”与“严管”并重,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有力维护市场秩序。

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不断规范
  维护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市场监管工作的“主旋律”,更是竞争执法工作的永恒主题。
  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始终聚焦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市场环境问题,以维护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目标,立足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打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组合拳,全力推动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针对公用事业、交通运输、保险、招投标等行业和领域,青海省开展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近3年,审查增量文件1194份,清理存量文件1468份。
  聚焦涉企收费、网络交易、虚假宣传、违法广告、侵权假冒、消费维权等市场乱象,先后开展价格监管“净域”行动、民生领域“铁拳”行动、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网络交易市场“百家电商平台点亮”行动、农村牧区假冒伪劣食品整治、“大美青海·放心消费”创建等行动。近3年受理投诉举报6.57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908万元,消除行业乱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重拳打击疫情期间防疫物资哄抬价格、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和监管,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关键小事”,为扩大内需营造了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近3年查处价格违法案件上千起,责令清退违法所得2.2亿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超10亿元。

民生安全底线更加牢固
  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始终聚焦风险隐患易发频发的重点产品、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把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民心工程、兜底工作统筹推进,推动市场监管领域安全形势不断稳定向好。
  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纲举目张的作用,毫不松懈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青海省市场监管局以推动落实地方党政同责为重点,层层压实各方安全监管责任;以系统排查为手段,聚焦“系统化”“规范化”“创新化”,建立起四级抽检体系,实现食品安全抽检监测33大类全覆盖,餐饮单位“明厨亮灶”建设率达80%、学校食堂达98%,大宗食品合格率持续保持高位,粮食加工品、食用油合格率在98%以上,抽检实现每年4批次/千人以上的目标,有力防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强化药品安全科学监管、严格监管。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健全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完善药品质量监管机制,建立疫苗流通、使用等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药品安全监管新格局。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50%以上,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强化守底线保安全严监管举措,持续开展“药品安全·蓝箭护航”、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等系列行动,让监管始终跑在风险前面。
  持续深化特种设备安全治理。青海省市场监管局着力完善安全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体系,改注重事前审批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并重,在西北省级层面首家发布《青海省电梯安全条例》,全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全面提升。坚决排查治理安全隐患,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率达95%以上,近3年累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2万余家,立案235起,罚没484.45万元,有效保障全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综合施策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青海省市场监管局不断推进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认证“正面清单”管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目录从61类压减至10类,压减幅度达83%。稳步提升工业产品供给质量,建成运行青海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近3年抽检工业产品2741批次,合格率90.11%。连续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有效防范安全风险,全省市场领域连续多年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安全事件。

高质量发展步伐日益坚实
  充分发挥质量的战略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青海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
  青海省市场监管局深刻把握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要求,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加强宏观质量管理,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四地”建设的质量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省产品、工程、环境、服务质量水平全面提升,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助力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
  不断创新质量发展“三大机制”,质量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青海省委、省政府成立质量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青海省质量强省实施意见,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升级、“一站式”服务等活动,加强服务质量监督监测,以计量筑基、标准引领、合格评定、政策激励等举措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建立质量管理、品牌建设、信用档案、等级划分等质量管理制度70余项,大质量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
  充分发挥标准化战略引领作用,推动构建普惠型质量服务体系,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10年来,发布地方标准1000余项,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75项,授权计量检定机构30家,检验检测机构325家,建设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2个,质量管理体系获证企业100%完成升级换版。
  深入实施质量发展“三大战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政策,加大“四地”品牌供给力度,多项具有高原特色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贸易便利等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截至目前,全省商标有效注册量6.4万件,10年增长6.5倍,全省建设商标品牌指导站19家,“青字号”品牌更加响亮;全省累计专利授权量2.95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12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7.3倍和6.98倍。

大市场监管格局加速形成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高度出发,对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整合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协同,实现分段、分领域监管向统一、综合监管的转变。2018年10月,青海省市场监管局组建。《“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等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新目标。
  机构改革以来,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市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干部队伍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转变,理顺生产、流通、消费的市场监管链条,形成全流程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智慧监管、综合执法优势逐步凸显,构建“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格局,全省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持续迈进。
  印发《青海省深化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制定《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文书格式范本》《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健全职能配置,减少执法层级,提高执法效能,建立了统一、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
  在全国第一批次出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在国家83项信用监管指标的基础上,新增11项地方指标,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实现全省13.9万户在营企业信用风险自动化实时分类,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
  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建立跨部门联合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涉及36个单位280个抽查事项清单。近3年“双随机、一公开”抽查问题发现比例从14.3%上升到26.4%,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心有高标,方可致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凝心聚力打造“高地”、建设“四地”,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扎实做好市场监管各项工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本报记者 周 萍 通讯员 张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