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2-10-18
骄阳似火,玉融青翠。
福建省福清市渔溪镇一个郁郁葱葱的小山包上,一座现代化的畜禽粪污治理和循环利用产业园区远远可见,没人能想到这是一个处理动物粪便的工厂。走进干净整洁的园区,20多辆畜禽粪污运输车整齐排列,车辆外观洁净无污,全自动粪污处理车间几近无味,3个单体容量超过3000立方米的巨型沼气发酵罐和储液罐傲然竖立,上面喷写着“致青生态”字样。
2020年4月,福建省致青生态环保有限公司获批创建福清市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该公司建有致青循环农业产业园,占地面积75亩,是全国首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
“现在我们立项都要问,这项工作是否可标准化、可复制?试点以来,标准化意识逐渐成为一种企业文化。”谈及标准化带来的成效,公司总经理廖斌斌娓娓道来。
标准治理 行业典范
一大早,太阳就已高挂天空,把园区的水泥地板烤得热气腾腾。园区经理林立兴和技术专家赵波正带领团队查修粪污处理车间的排风系统。林立兴说,粪污处理主要靠微生物分解粪便,而微生物的生长需要大量氧气,氧气充足,微生物就长得快,加快粪污分解。
车间里巨大的坑槽内堆放着正在发酵的粪污,一台大型自动翻抛机来回翻抛。这里主要处理固体粪污,由于采取特殊技术,没有恶臭味,仅发出轻微异味。槽内十几个均匀分布的温度显示器显示,堆物温度高达80摄氏度。
廖斌斌指着温度显示器自豪地说:“这是处理粪便的核心工艺——超高温堆肥技术,是福建农林大学周顺桂院长的研究成果。一般堆肥很难超过70摄氏度,而利用超高温堆肥技术可以使堆体温度超过80摄氏度。利用堆体所产生的高温杀死原材料中自带的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从而加速堆肥腐殖化进程,提高腐殖化程度,保证了有机肥产品更加安全可靠稳定。”
走进该公司数据管理平台控制中心,可以看到大屏数据可视化显示全市养殖场位置分布、养殖场基本信息、收运车辆实时定位、粪污累计收运量以及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整体情况,这是一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监管平台。负责数字项目的林杰表示,该系统可以帮助畜禽养殖户实现在线下单、查看畜禽粪污收运车辆情况以及支付费用等功能,提升公司的数字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福清是福建省畜禽养殖大市。截至2020年底,福清市生猪存栏33.71万头,牛存栏10.29万头,家禽存栏210.18万只,畜禽粪污产生量很大。目前,该公司为福清市内47家养殖场提供服务,构建了涵盖收集、储存、运输、利用、监管等全过程的标准体系,为该行业树立了典范。
始于标准 创新技术
液体粪污如何实现高效资源化利用?致青生态建立了一个大型沼气工程,液体粪污被泵入巨型沼气发酵罐内进行20至30天厌氧发酵。
赵波介绍这一标准化生产流程时说:“液体粪污主要采用全混合厌氧反应器系统发酵,产生的沼气可发电自用、余电并网,沼渣用来生产有机肥,沼液则通过智能化施用设备进行还田利用,有效解决沼液还田‘最后一公里’难题。”
据介绍,致青生态联合其他单位建立了沼液还田利用标准体系,针对省内农业农村相关部门、畜禽养殖企业等人员进行智能沼液施用等关键技术培训,引导各级管理人员和养殖户增强标准化意识、掌握沼液还田技术、开展标准化操作。
标准的全面实施和应用提高了公司运行的整体效益,目前已年产沼气约330万立方米,有效发电600万度。
在有机肥料生产上,该公司应用《超高温堆肥技术规范》标准,研制出茶树专用有机肥、蜜柚专用有机肥,并凝练出作物专用肥料标准,实现粪污高值化利用。目前,公司每年可生产有机肥7万吨、沼液4.95万吨,服务武夷岩茶、平和蜜柚种植总面积2.2万亩。
标准文化 入心入脑
“有标采标、无标制标”,标准化理念在致青生态已形成共识,成为企业的重要文化。
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致青生态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研制,目前已参与《循环经济绩效评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通用要求》2项国家标准研制,主导起草《沼液还田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规范》《畜禽粪污处理和粪肥利用台账要求》2项地方标准,还制定了《沼液智能化施用设备》《“人工智能+沼液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指南》《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操作规程》等15项包含企业核心技术的企业标准。
为了更好统筹标准化工作,致青生态成立标准咨询部,负责标准的起草、培训和输出。试点创建两年多来,公司、种植户、养殖户呈现出人人学标准、知标准、用标准的良好局面。在廖斌斌看来,这归功于标准化团队的培育。他认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标准化专业队伍有力支撑了畜禽粪污资源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力推动了标准化试点项目的建设和成效推广。
如今,致青生态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监管、业主付费、专业处理、市场运作”的第三方服务机制,打造“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样板。“我们将形成一套畜禽粪污处理、有机肥料生产和治理社会化服务的标准体系,并进行复制推广,助力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廖斌斌认真地说。
□本报记者 陈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