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2-11-10
编者按
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近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布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名单,一批工作基础扎实、创建成效突出、群众满意认可,在全国具有示范性、代表性的城市名列其中。本报自今日起开设《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巡礼》系列专栏,通过《市长谈食安》《创建故事》《示范城市风采》等栏目,讲述参与创建城市在趟路子、作示范、创经验方面的食品安全故事,全面反映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以来食品安全状况发生的变化,取得的可检验、可评判、可感知的显著成效。
7000年前宁波河姆渡的稻作文化,开启了人们最基本也是最温暖的需求——饮食文明。千年之后,宁波乘着“数字浙江”建设东风,锐意探索,用“数智”实现了从食物温饱到食品安全的品质蜕变。
追根究底,构筑重点食品“溯源链”
海鲜,是宁波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秋风起,宁波三江超市胜丰店生鲜水产区,一批锃亮的带鱼静静地躺在碎冰上。消费者靠近选购时,大多会拿起手机扫一扫价格标签上的“浙食链”二维码,“听一听”这批带鱼的“自述”:“我是一条刚刚离开大海的带鱼,来自象山石浦。10月13日,我被采购后进入三江购物,当天下午通过食品安全检测后就被送到了各个门店……”
这便是宁波依托“浙食链”(浙江省食品安全追溯闭环管理系统),将食品生产至消费的各个流转环节进行数据归集,实现预包装食品和重点食用农产品全流程追溯的缩影。
超市大量在售的散装食用农产品,品种多、来源广、无包装,一直是信息追溯难点。宁波直面挑战,借力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在散装食用农产品上链溯源这一行业痛点上率先试水破冰。2021年6月,宁波通过系统交互方式生成全省首张食用农产品“浙食链”溯源码。之后,500余种食用农产品陆续上线“浙食链”,313种食用农产品在价格标签上附上了“浙食链”溯源码,消费者可扫码查询溯源信息。
食用农产品上链溯源的成功经验在生猪菜牛、淡水鱼等重点品种,校园餐饮等重点场所不断拓展,推动“浙食链”追溯码应用成为数字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案例:企业管理者从战略高度提升企业食品质量、供应链管控和问题处置能力;下游食品生产经营者实现票据无纸化,强化落实进货查验义务;监管部门可快速核查处置食品安全事件,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消费终端扫码掌握全链条信息,有效提振公众食品安全信心。
目前,宁波所有农批市场实现了“浙食链”应用100%覆盖,并保持活跃度;290家农贸市场均已在“浙食链”系统激活,注册商户4782家,报备食用农产品80129条,交易数30805条;重点大中型超市100%上“浙食链”,652家超市激活并保持活跃度。全市食品安全全流程信息追溯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市民餐桌上越来越多的食品实现了从餐桌到田间地头的追溯,宁波的食品安全正稳步迈向精准“智治”时代。
以网管网,打开外卖食品的“透明窗”
网络餐饮市场主体剧增,但乱象丛生,消费者投诉量居高不下,外卖“黑作坊”屡屡曝光。一盒外卖,从后厨到餐桌、从加工到配送、从线上到线下、从商家到骑手,涉及环节众多。2017年起,宁波依托网络订餐智慧监管系统、浙江外卖在线平台,经过多年探索深化,实现了网络餐饮全链条闭环管理,成功破解这项全国性难题。
宁波首先抓住网络订餐单位底数不清这一首要问题:在监管人员人工比对证照信息的传统作业模式,审查一家网络订餐单位至少需5分钟,一天一人只能审查90家左右,而网络餐饮商家有上万家,审查效率明显不够。
2017年,宁波在全国率先破难,研发使用“网络订餐监控大数据抓取分析系统”,对美团、饿了么等网络订餐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和监控。通过信息自动抓取、比对,平均1秒就能筛查4家店铺,一小时就能完成全市外卖商家全覆盖排查,效率得到指数级提升。同时,通过系统自动标示,让证照不一致、超范围经营等8大问题彻底无处遁形。
4年来,该系统已累计监测两大平台入网餐饮商户店铺数据388万条,下线违规入网餐饮单位两万余家,取缔无证入网餐饮单位5000余家。
网络餐饮治理,证照一致是底线,食品加工安全是核心。餐饮后厨一直是“闲人免进”的重要场所,2022年,宁波依托“浙江外卖在线”数字化平台在外卖单位全面接入“视频阳光厨房”。通过在后厨安装摄像头,实时直播后厨场景,食品清洗、加工、制作等过程一目了然。这既倒逼餐饮单位规范操作,消费者又能在手机端“看得清楚、点得放心、吃得安心”。
宁波南部商务区商圈楼宇集聚的70家网络餐饮商家,普遍存在面积小、订单量大、基本无堂食等特点,这让监管人员很头疼。“视频阳光厨房”则带来了治本之策。目前,该街区超过8成的店铺已经上线“视频阳光厨房”系统。后厨成为“直播间”后,不但干净整洁、操作规范,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好评度提高了,商家的生意也变好了,一个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正逐步形成。
今年以来,宁波共接入“阳光厨房”商家23739家,纠正后厨问题36548起,处理违规商家2000余家次。
此外,宁波还在网络订餐领域大力推进“红黑榜”公示制度,通过“黑榜失信惩戒+红榜守信激励”扶优汰劣,督促食品经营者合规合法行为,进一步倒逼落实主体责任。目前,全市发布“外卖餐饮”专题“红黑榜”103期,其中“红榜”单位591家,“黑榜”单位314家,所有问题单位均完成闭环处置。
一舱集成,撑起卤肉食品的“阳光伞”
“卤物如玉脯生光,趁热入锅扑鼻香”。色泽诱人、肉质嫩滑,入口香甜的卤味一直是国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但有些食材原料来源不明、制作过程不规范,是最让消费者担心的事。
2021年,宁波自主研发“卤肉安全集成应用”,深化卤肉食品安全“一件事”集成改革,让卤肉“好吃看得见”。
几个月前,象山皖南熟食小作坊的墙皮大块脱落,房屋吊顶破烂,使用煤炭灶头,风险隐患较大。经过全面改造后,如今该作坊内已整齐摆放着半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和食品级不锈钢存储容器,墙面重新粉刷,功能区布局合理,生产环境整洁规范。之后,宁波市场监管部门指导其推行“5S”现场管理模式,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五个方面,规范操作流程,加强风险管控。
在宁波,“旧貌换新颜”的卤肉食品小作坊已有563家。生产加工规范了,如何让“神秘后厨”在阳光下晒出安心呢?
兴张块头小(宁波)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食品制售一体化企业,该公司直营的95家连锁门店内,分别装有3至4个AI智能监控,货物进出、存储及现场管理,都看得一清二楚。员工工作时间没有按规定穿白衣、戴白帽和口罩,或是防蝇防尘防虫措施不到位,机器就会自动抓拍,并进行语音警告。
象山县汪家河菜市场里,几家熟食店安装的摄像头正实时进行着监测预警,前台悬挂的阳光电子大屏滚动播放作坊环境、制作过程。这就是宁波运用智能监控设备和阳光显示屏为卤肉食品撑起的“阳光伞”。目前,全市已有186家卤肉生产经营单位安装了这套“卤肉安全集成应用”。
该应用还打通了国家、省、市的抽检、办案等各大系统平台,定期形成卤肉检测情况柱状图、风险预警分布图以及经营单位月度考评报告,帮助监管部门按照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执法,有效提升了监管效能。
在消费者端,宁波上线“卤肉一件事”小程序,一码集成卤肉生产原料、配料成分、加工工艺、销售数量等全流程信息,消费者在购买卤肉食品时,扫码就能掌握相关溯源信息,遇到问题还可线上投诉。此外,宁波升级改造农贸市场快检室、共享快检室42个,配备覆盖抗生素、激素、防腐剂、色素等综合检测能力的检测设备,满足卤肉食品各环节、多品种快检需求。
2022年,卤肉食品安全“一件事”集成改革作为宁波市政府“甬有食安”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予以强力推进。
今后,宁波将继续以昂扬奋进之姿,乘风破浪,勇立潮头,坚决扛起新发展阶段历史使命,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写下幸福注脚,为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创新积累更多“宁波经验”。
□王 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