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读往来 > 

在消息导语中,如何尽量避免“近日”现象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2-12-27

  加强业务研讨,对于提高新闻报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11月,中国市场监管报社成立了三个业务研讨小组:消息研讨组、评论研讨组和深度报道研讨组,其中消息研讨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第一次进行了如何改进消息导语写作的业务研讨。社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参与,各编辑部和记者站的同志积极准备、踊跃发言,报社的业务研讨氛围更加浓厚。
  一个时期以来,在编辑部收到的记者、通讯员来稿中,把时间要素标注为“近日”“近期”“不久前”“今年以来”的现象大量增加,让编辑们感到很为难——近日,到底是哪日?
  报社为读者提供新闻产品,理应说明白一个个的新闻事实。读者阅读消息,就是希望了解一些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这对于双方来讲,本来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特别是在导语中,给读者一个准确的事件发生时间,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近日”现象的大量出现,让编辑感到为难,更让读者困惑不已。
  当然,导语中出现的“近日”现象是有原因的。比如,作为行政机关,对外发稿,其内容本身就经常属于阶段性总结,并没有一个特别具体的、最新的新闻事实。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较新的新闻事实,又因为缺乏专职人员承担写作和发稿事项,且需要各种审核把关,导致新闻被熬成了旧闻。在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那里,其实也想着时间要素,但各种事情一干扰,实在分不开身再去补充采访最新的新闻事实,心里一犹豫,也就把“近日”放行了。作为编辑,每天处理大量稿件,一边是充斥眼前的“近日”们,另一边是必须按照时限要求推出的一期期版面,时间一久,也就把昔日的“敌人”当成了“朋友”。
  “近日”是个病,有病就得治。
  笔者在要闻部工作,不论是重要新闻版,还是综合新闻版,脑门上都写着“新闻”两字,自然对消息中的导语,特别是时间要素有较高要求。面对“近日”现象,也作了一些努力来改进。初步梳理一下,可以归纳出三个方法。
  一是引入新的时间点。比如,在原稿导语中,相应改写增加一句:“×月×日,××市市场监管局透露,该局……已于近日发布(出台、上线……)。”
  二是换一个说法。比如在导语中改写增加一句:“如今在××,人们普遍对乘坐电梯更加放心。这源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近一阶段持续推广的电梯安全保险制度。”
  三是引入一个具体场景。可引导作者稍微补充素材,然后在导语中改写增加一句:“×月×日,在××市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窗口,……法定代表人××只用一个小时,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崭新的页面上,还散发着油墨香,周围群众纷纷点赞。”
  上述方法,本属无奈之举,但就眼下而言,也不失为一种较为务实的“缓解症状”补救方法。至少从表面看,可以让读者在阅读消息时,终于能够得到一个大致的时间概念,不辜负读者期盼的心情。
  “近日”现象,其实还涉及一个新闻职业规范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职业新闻人而言,能否尽量避免这一顽疾,其实也是对自身职业精神的考验。
  职业精神,首先讲的是专业态度,然后才是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面对“近日”现象,是一次次得过且过、顺风随大溜儿,事后再找一个理由,自我安慰一番?还是始终把“近日”视为敌人,尽最大努力深入采访,捕捉哪怕一个较新的新闻事实,或者精编原稿,尽量让导语不再面目可憎?这个问题,相信时时拷问着很多职业新闻人的灵魂。
  与实质性问题相比,“近日”现象,病不算大,却十分顽固。
  新闻业,是一个实战且每天实战的行业。能否改变甚至杜绝“近日”顽疾,只有拿实际的新闻作品和新闻版面来回答。
  在此,笔者愿与各位记者、编辑,与广大通讯员共勉——面对“近日”,不摇头,不叹息,不随大溜儿,不得过且过,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从一篇篇采写作品或编辑作品做起,用辛苦和认真,逐渐筑起一道防护网,尽最大努力,让“近日”们远离新闻报道和报纸版面,为广大读者奉献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产品。

□王兆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