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增加经济产值 提升城市颜值

——唐山食品“三小”蝶变记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01-12

image.png



  清杂、碾米、抛光……近日,河北省滦南县发万米业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隆,经过十几道工序后,一袋袋优质大米被装车送往全国各地。很难想象,5年前,这里还是个年产不到1万吨的小作坊。
  这家占地16亩、年最高可生产10万吨大米、拥有5个产品品牌的大米加工企业,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华丽转身的?
  “这都得益于滦南县市场监管局对我们的技术指导和帮扶。”看着来来往往的运米车辆,公司负责人王素娟喜笑颜开。
  滦南县盛产大米,然而几年前,从事大米生产加工的大多为小作坊,设备简单、工艺落后,滦南大米处于质量难保证、品牌难创立、市场难拓展、价格难提高和农民收益难增长的困境。
  “为有效防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提升地方特色食品供给质量,我们对滦南县大米等食品生产聚集区进行全面调研,推动建立地方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突出绿色优质安全导向,采取一企一策帮扶举措,特别是积极引导聚集区内食品小作坊改善生产经营环境,改进工艺、更新设备,鼓励其转型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唐山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处处长吴志军说。
  到先进企业学管理、开眼界,找政策、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资金问题,从企业发展定位、厂房布局建设、大米生产质量把控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一系列引导帮扶下来,王素娟放弃了“守着一亩三分地”的想法,她的店成为最早一批进行改造提升的食品小作坊。“转型成功后,公司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目前我们与近4000户水稻种植户签订了长期收购协议,并拥有5000亩绿色大米种植基地。最近,滦南县市场监管局指导我们进行运输机械手的安装,我们还准备进行二期厂房建设。”尝到了改造提升甜头的王素娟说起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围绕集中区域实施重点治理,唐山市完成滦南县和曹妃甸区大米、滦州市和滦南县花生油、乐亭县速冻果蔬等10个食品生产聚集区的整治提升,持证率和实物抽检合格率均达100%,76家小作坊提升为获证食品生产企业,产值增加55.73亿元,促进了地方特色食品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是唐山市食品“三小”(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高效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唐山市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从责任分配、制度固化、严格监管、深化共治、信用建设、服务发展6个方面着手,实施食品“三小”综合治理,通过获证提升一批、登记规范一批、关停取缔一批,推动食品“三小”从“小、散、低”向“精、特、美”转型升级。
  “来且嘞,里边请,上茶……”走进唐山宴,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小镇街巷、小桥流水、食铺作坊,钻入鼻孔的是各种美食的浓浓香气。棋子烧饼、郝家火烧、饸饹面、春饼等唐山特色美食,与带有浓郁方言特色的叫卖声、复古的京东“三枝花”交织在一起,让游客在品尝特色美食的同时,深入了解、感受唐山饮食文化内涵,仿佛置身于一座饮食文化博物馆。
  2018年,借唐山市大力开展小摊点整治提升东风,唐山宴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南湖景区附近流动摊贩“进厅入店”,破解小摊点侵街占道、卫生脏乱等难题。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为各个档口办理小餐饮、小摊点登记证,使其变“游击队”为“正规军”,引导广大经营者整合成综合型的餐饮公司,逐步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为更好服务群众,我们将各档口分包经营变为自营,整合办理一个食品经营许可证,由唐山宴统一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实现了店内小摊点从粗放经营向规范经营的转变,整体食品安全得到进一步提升。客流量由以前的日均1万人增加到了目前的日均2万多人。”唐山宴副总经理魏永说。
  “三小”食品安全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有效规范食品“三小”业态发展,唐山市明确食品“三小”事权划分,综合采用日常检查、专项整治、行政约谈、执法办案等多种手段,构建精准治理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清理无备案、备案过期或不符合要求的食品小摊点1.5万家,规范小餐饮经营户2695家,关停取缔无证食品加工作坊309家;推进普查建档、进厅入市、集中经营,累计划定允许经营区域268处,容纳摊位8000余个,市主城区和县区食品小摊点进入政府划定区域经营比例分别达到98.19%和89%;分门别类制定良好行为规范,引导食品“三小”从业者熟悉掌握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和风险控制点;通过设置县区科普公园、乡镇科普站、村居科普栏等形式,借助微信、网站、电视、广播等渠道,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群众参与共治,有效促进了全市食品“三小”业态健康有序发展。

□刘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