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天地 > 

质量基础设施:“质”地有声的高频词

——从《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看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02-16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记者注意到,至少21次提到“质量基础设施”。篇幅较多的几次为:《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总体要求”提出——质量基础设施更加现代高效。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布局更加合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建成若干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打造一批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
  同时,《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在“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一章中提出,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合理布局国家、区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
  可见,“质量基础设施”堪称《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高频词。那么,什么是质量基础设施,它又是如何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前各地质量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如何?做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应从哪里发力?


  “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2020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出现了“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这个稍显冷门的词语。同年,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大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意见》,提出要按照经济规律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力争到2025年,质量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布局更加合理,质量基础设施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建立。
  提到基础设施,人们往往会想到机场、铁路、水电站、桥梁等工程项目。那么,质量基础设施又是什么?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简称NQI)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包括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组成的体系。它既包括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系等“软件”,也包括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硬件”,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系统性、技术性、服务性等多重属性的体系。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NQI既是推进质量强国战略的技术支撑,也是确保质量和民生改善的基石。
  质量基础设施如何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看计量——计量是产品质量和质量优势的基本保证。计量被形象地称为工业的“眼睛”,在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都依赖于稳定的计量检测与管理。没有科学、准确的测量,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看标准——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引领质量。先进的标准能为质量改进提供路线图,从而提高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能够带动从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到关键工艺、重大装备乃至整个最终产品产业链的质量提升。
  看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服务业可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为中国制造打造国际市场准入服务平台和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本地化测试平台,构建“一个标准、一次检测、全球通行”的检测认证体系,有助于中国制造业成功进入全球市场。


  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主攻方向。无论是生产供给还是消费服务,提升质量都需要设定相应的标准规制,统一高质量标准和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如此重要,那么各地是如何开展此项工作的呢?去年,本报组织了一组系列报道,可以管中窥豹。
  2022年6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上海市闵行区和山东省威海市入选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工作成效突出行列。从以下几个地方的具体做法中可以看到,做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是其共同点。
  闵行区率先在上海市“一网通办”闵行企业专属网页上推出全新的NQI服务云平台——“闵质汇”,汇聚与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的质量基础要素资源,提供质量政策体检、质量业务咨询以及检测业务线上对接等全程“一网通办”服务,初步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同心圆”模式。该模式入选2021年度全国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20佳典型案例。
  2021年,威海开展NQI质量服务集成改革,建设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平台,推动质量基础设施、知识产权、小微企业成长服务流程再造,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标准制定修订、认证认可、数据检索、政策查询、远程教育等23项服务;依托威海市产品质量标准计量检验研究院,建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与线上服务平台一体化运营,为企业提供“一揽子”质量服务9万余家次。
  企业强,产业才能强。“中国制造”提质增效,既要支持大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也要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产业细分领域精耕细作。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强化质量根基,完善质量体系。


  做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应从哪里发力?应在顶层设计、数字信息技术、加强创新等方面完善质量基础设施。
  相较部分发达国家,我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仍面临许多问题。我国质量基础设施的管理职能曾长期分散在多个不同部门,管理职能交叉和碎片化导致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和统筹性较弱。同时,还存在“重制造业、轻服务业”的结构性失衡,服务业领域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工业。
  展望未来,做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在行业管理、专业认证以及标准合规等方面设计一整套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质量基础设施能力,为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打造高标准规制的科学基础。
  做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很重要。
  法律法规是推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发展的强大力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要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以确保真正的创新引领发展;要严打假冒伪劣,杜绝劣币驱逐良币;要保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为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推动中国制造业质量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做好质量基础设施,也要加强创新引领。发展新一代检验检测和高端计量设备仪器,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提高产品一致性、可靠性、稳定性。
  同时,我国计量法、标准化法、《认证认可条例》为NQI的体系化建设和高效率运行提供了周全的法制保障。相信随着我国不断加大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将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会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必将取得阶段性成效。

□本报记者 吴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