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共建共享食安宜昌

——专访湖北省宜昌市市长马泽江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02-21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为抓手,着力构建“上下统一、责任明晰,运行高效、保障有力,无缝衔接、全程监管,创新引领、示范带动”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果。近日,本报记者结合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相关工作,专访了宜昌市人民政府市长马泽江。
  记者:作为全国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10个试点城市之一,宜昌是如何推动“两个责任”落实见效的?
  马泽江:我们先试先行、探索创新,通过建立健全“六大机制”,有效推动了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落细。
  一是建立“书记挂帅+全员参与”领导包保机制。市委书记与32名市级包保干部签订责任书,全市7593名干部包保主体33596家,督导工作实现全覆盖。
  二是建立“联巡联控+闭环管理”共同推进机制。全市配备食品安全总监433人、食品安全员33596人,指导企业制定《食品安全总监职责》《食品安全员守则》和《企业主体责任清单》。
  三是建立“自查日历+线上督办”智慧管控机制。督促企业运用“鄂食安”系统“自查日历”开展“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
  四是建立“以点带面+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机制。落实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在柑橘、茶叶等生产加工企业试点开展“企业标”“农户标”应用示范。对农贸市场实施改造提质,建设智慧快检室和肉菜追溯体系。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出台全省首个《幼儿园食堂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市委书记、市长不打招呼入校陪餐。全市学校食安副校长、食安员配备率及“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率、校园周边食品摊贩禁售区划定率、学校食责险覆盖率达到100%。落实冷链食品经营企业主体责任,“八个规范”做法在全省推广,星级食品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占全省60%(全国地级市第三)。
  五是建立“社会监督+志愿服务”共同治理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食品安全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办法》《食品安全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工作规则》等管理办法,聘请社会监督员、邀请志愿者开展监督评价,聘请外卖小哥为“外卖餐饮监督员”,激发多元力量参与社会监督。
  六是建立“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督查反馈机制。制定《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工作问责办法》,对履职不力的,按规定进行问责。这些举措的推行,有力增强了相关各方在创建工作中的责任意识。
  记者:您认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给宜昌带来了哪些变化?
  马泽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一项重要工作,既有利于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对一个地方的整体工作推进也具有积极意义。从实践情况看,创建工作给宜昌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我们加大经费保障力度,不断夯实基础建设,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每年安排1.55亿元,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追溯体系建设;投资1.24亿元,建设日处理能力达2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投资1.3亿元,对66家农贸市场改造提质;投资1545万元,在农贸市场和餐饮集中区建设智慧快检室,快检覆盖率达到100%,快检能力达到每年28万批次;投资3.5亿元,建设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检测范围辐射潜江、恩施、神农架等周边地区。
  二是食品饮料产业迭代升级。针对全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宜昌市大力推进包括农产品加工在内的食品饮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迭代升级,年产值超过880亿元。人福药业“枢能”获批全省首个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安琪健康食品原料产业园、均瑶10万吨发酵乳饮料及科创中心、海通食品NFC果汁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夷陵农产品加工园、宜都清江绿色产业园等7个专业园区;培育出稻花香、枝江酒业、土老憨、屈姑等一批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建成兴发、一致魔芋等一批安全稳定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打造出安琪酵母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品牌。
  三是消费者满意度不断提升。2010年以来,宜昌未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满意度提升了12个百分点。全市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食品安全考核、食品安全满意度连续七年位居湖北省第一。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在全国排名第12位,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记者:您认为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过程中,可以为全国各地食品安全治理贡献哪些“宜昌经验”?
  马泽江:宜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加强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推动食品安全创新发展,在落实“两个责任”、智慧监管、信用监管、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城市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打造了一批“示范引领”特色亮点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宜昌经验。归纳起来,我们体会最深的有三条。
  一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宜荆荆恩城市群”食品医药产业创新引领区目标定位,通过《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激励,支持食品等民生发展重要领域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成果应用示范。近3年来,全市支持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357个,政府及企业投入科技创新资金达58亿多元。
  二是坚持以智慧监管为手段。依托“城市大脑”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小脑”,建成“互联网+明厨亮灶”和“食品安全智慧保障平台”,运用“鄂食安”系统建立健全追溯体系和信用风险分级管理,“智慧土壤”“智慧种植”“智慧畜牧”“智慧追溯”工程联动并进,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全程无缝智慧监管体系。
  三是坚持以绿色消费为导向。以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和探索建设三峡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培育引导绿色消费。在全市餐饮行业推行“小碗菜”“半份菜”、提供免费打包盒、“N-1”点餐、多点可退等模式,制定并落实“光盘行动”奖励措施,入选国家第二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开展食品安全“四进四入”“小手拉大手”“晒晒我的光盘行动”“反对浪费、崇尚节约”“三推一禁”“我是勤俭节约宣讲员”等系列主题活动,建立反餐饮浪费的共治格局。
  高水平的食品安全治理增强了地方经济的韧性,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巩固和深化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积极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筑牢食品安全底线,提升食品安全供给水平,更好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本报记者 孙 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