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天地 > 

加大力度支持精密制造产业国产替代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03-09

  本报讯 (记者 李秋菊)在建设高质量、现代化产业链体系的大背景下,中国工业正从低端向高端发展,对产品加工精度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动力及储能锂电池的可靠性及安全性也与精密模具的品质息息相关。我国高端机床行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速相关扶持政策落地?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建议,应加大力度支持精密制造产业国产替代。
  制造、加工精密设备及零件所需的高端机床,主要指具备数控化、高精密度、高加工复杂程度、高效率等特征的机床产品。当前国内高端机床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近年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约6%,制约了我国精密制造产业产能的发展,影响我国核心领域的供应链安全。
  胡成中代表在议案中分析了我国高端机床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管理体制方面,传统国有机床企业管理模式大多僵化、管理权属不明晰,且不善于运用市场化手段;产品结构方面,国产机床主要集中于中低端领域的通用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学研脱节,且售前客户技术服务方面延伸不足;上游产业链方面,国内高端机床本土化产业链配套尚待健全,基础材料、高性能功能部件等无法满足高端要求,大量关键零部件需要依赖进口,国产化率较低。
  据了解,国家近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明确了高端机床国产化的国家级战略高度,对加速高端机床国产替代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信部、发改委发布的《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中,提出总体目标在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汽车等行业,以及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原创设计突破;《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规划,到2025年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超过80%。
  针对行业仍存在的不足,围绕如何加速相关政策落地,胡成中代表提出以下建议:
  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引导国家及民间资本积极流入以高端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基础制造业,使资本惠及相关产业各个阶段的民营企业,在初创、小而精、大而强等不同阶段各打造一批标杆企业。对于公司规模尚处于发展期,或细分领域市场尚小但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仍需要强化政策引导。
  加强针对性财税激励,鼓励精密制造产业相关高端研发投入及高端人才的招聘、留用。对于产品结构正在向差异化、高端化、特色化转型的机床企业,适时进一步减免行政及财税负担。同时,完善并敦促落实财税激励对象的淘汰机制,帮助企业定期回顾研发及产品迭代计划,及时纠偏并果断采取措施。此外,引导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对高校机械、材料、计算机等专业进行重点领域对口培养,促进高校研发成果向企业转化。
  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植入“链式支持”的理念,全面兼顾上游核心零部件及系统、中游高端机床、下游精密制造全产业链条在国产替代、自主可控发展方向上的联动。短期内,可适当对采购国产高端机床的客户企业及零部件国产化率较高的高端机床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同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打通全产业链的需求与对应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