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读往来 > 

探索新机制 迈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编辑谈全国两会报道体会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04-04

3月7日,本报记者陈静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现场提问。

在全国两会期间,要闻部对版面细节进行讨论。

新媒体中心的小伙伴们在拍摄视频素材。

  3月3日,本报记者陈和华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现场报道。

一路追光

  记者是用笔追逐温度与光亮的“追光者”,见证着社会前行的每一次跨越,是和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人。于记者而言,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都是循着光的印记,点亮世界的过程。
  今年是我自2013年第一次跑两会的第十年,能参加今年两会采访报道工作,内心百感交集。关注两会十年,从小倪跑成了倪师傅,报道领域也由点到面,从细节到全局。回顾我参与两会报道的经历,不仅用手中的笔见证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聆听最细微的监管声音,也记录了自身成长的点点滴滴。
  10年来,我成为真正的上会记者只有4次,两次在线上,现场采访的机会并不多。这让我深深体会到,做好两会报道“功夫在内更在外”。除了做好现场采访“硬”功夫外,准备充分的案头工作,加强选题策划、突出报道重点、注重创新形式必不可少。
  加强选题策划。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意义重大。报社对此次两会报道十分重视,专门成立包括上会记者和后方编辑在内的两会报道组,每天开选题会,让两会报道工作有的放矢。
  3月7日,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走上“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报社特别策划了“部长通道”深度报道、代表委员热议市场工作着力点等系列报道,我均撰写了两组系列报道的第一篇稿件,涉及公平竞争、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市场监管领域,向社会各界传递了全国两会的市场监管好声音。
  受益于报社此项机制,我和同事加强沟通,确定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各个采访主题,同时分工合作,确定采访宗旨,拟出采访提纲,及时完成今年全国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首场“委员通道”、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次记者会等现场报道,让报道能第一时间发出。
  突出报道重点。俗话说“宁撞金钟一下,不打破鼓三千。”写好两会报道,不仅要有具体报道对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还要通过文章展现会议的重要意义以及背后的思考。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议程丰富,议题密集,不可能每项都详细报道,需要确定报道主线,明晰报道重点。
  经历三年疫情,我们爬坡过坎,更能体会“信心比黄金更珍贵”。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梳理出整治涉企收费、维护消费者权益、倡导公平竞争、促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与市场监管相关的选题,注重体现“提振信心”这一主线,确定民营经济、消费市场、公平竞争、经济发展等主题,撰写了《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代表委员热议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在公平竞争的赛道上共同提高》《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汇聚新动能》等报道。
  注重创新形式。由于能现场报道两会的机会不多,我更能体会到现场采访的珍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现场采访也不仅仅是与代表委员“面对面”,还可以线上隔屏“脸对脸”。人们了解新闻的方式也不只是通过报纸、电视,利用网络传播的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也逐渐成为主流传播方式。
  我和同事分工合作,根据会议采访主题,由同事通过短视频方式线下现场解说,我在线上整理背景资料、采访代表委员提出建议等,并加以整合优化,力求为受众提供及时、全面、权威、新颖的“沉浸式”报道,尽可能让受众“身临其境”,“一键”了解全面信息。如在《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中,不仅有政协委员现场接受记者采访直播视频,还在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包含市场监管总局办理“整治涉企违规收费”提案议案情况,以及政协委员对民营经济立法、制止乱收费、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体现了“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对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的重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篇报道都是团结协作的成果。这次两会,难忘的不是我为了打磨满意的两会报道一次次见过“凌晨4时的太阳”,也不是稿件刊发后年轻读者们的肯定评价,而是整个报社团队齐心协力,为了报道这一春天盛会的努力付出。无论是前期选题策划、采访调整,还是稿件修改、保障刊发,背后都是同事们的辛苦付出与汗水,一篇篇两会报道无不凝聚了报社同仁的心血。
  国家的伟大,莫过于以改革和奋斗成就逐梦传奇;记者的荣光,莫过于用笔墨和镜头记录时代变迁。窗外已春意盎然,又是新的开始。新阶段,新征程,愿心中有梦,一路追光。

□倪 泰



披星戴月 守好阵地

  回顾这一次的全国两会报道,本报在统筹“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方面,特别是在报道范围、报道力度、报道品种上,都有了新尝试,取得了新成果。
  自3月4日至13日,全国两会历时10天。要闻部根据报社统一部署,针对预热、会间、后续三个阶段,共直接组织11期13块版面进行报道。在报社领导坚强领导下,在总编室、通联部、上会记者和各部门配合支持下,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
  对于开幕、闭幕和全体会议等“规定动作”,必须按照要求,及时完成版面或新媒体的宣传报道。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基础上,要闻部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依托报社结合本次全国两会报道探索建立的“上会记者+后方团队”机制,与上会记者密切沟通,不仅在预热阶段,及时推出两篇开幕侧记,而且充分发挥上会记者优势,针对“代表通道”“委员通道”特别是第二场“部长通道”,及时组合安排相关稿件上版,配发现场图片。在“自选动作”中突出重点,有效增加了报道的强势。及时编发后方团队有关稿件,增加了两会报道的厚度。
  二是与各部门特别是各地驻站记者密切配合,提前一个月确定开设《两会代表委员专访》栏目,努力扩大代表委员线索寻找范围,随时处理沟通渠道、约稿函、照片等大量事项,共同研究代表委员岗位工作特点,反复修改“一对一”的采访提纲,多方联合认真审核专访稿件。该栏目最终刊发9篇专访。
  三是动员部门全体同志,与各地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密切联系,及时采写系列综合通讯,反映广大基层一线干部职工对全国两会的期盼之情。连续刊发5期的《基层一线热议两会》专栏报道,与总局领导在“部长通道”上的答记者问,与总局党组迅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形成上下呼应,营造出全系统共同关注两会、认真贯彻两会精神的良好氛围。
  总体上看,本报的这次全国两会报道,认真落实报社领导部署要求,探索采用新的运行机制,即“前方上会记者+后方支援团队”互相配合,在人力上有了回旋余地,让上会记者更能发挥身临现场的优势,又有新媒体中心与版面编辑部门的密切配合,六类“规定动作”全部完成,特别是针对第二场“部长通道”,紧扣总局党组工作总思路和工作着力点要求,不仅第一时间予以重点报道,还及时跟进采写了三篇深度报道,团队优势得到显著发挥,及时发出了市场监管报的新闻宣传主舆论阵地强音,收到了很好效果,值得充分肯定。在以后的类似战役性报道中,如果能在加强前方视频音频设备配置、明确突出后方团队的深度综合加工功能等方面继续探索,必将推动本报重大主题新闻宣传工作取得更大突破,不断迈上新台阶。

□王兆盟



一场实力与体力的挑战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新闻人理想与激情的舞台。在会场间来回奔波,举着照相机、扛着摄像机快速移动,寻找最佳拍摄角度,新闻人体力不好,绝对不行;迅速捕捉现场热点话题,趁着活动间隙写稿、写出镜词,录制视频报道,新闻人没点硬实力,更不行。
  今年全国两会,笔者第二次作为上会记者参与采访报道。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全国两会由“云跑会”改为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尽管做新闻已有几年,参加过的会议也不少,“两会记者”的风采还是让笔者感触颇多。他们可以是最活跃的那个,采访提问精神饱满;也可以是最安静的那个,全神贯注奋笔疾书。回顾此次经历,想和读者分享一些对于两会报道的思考。
  “快”起来。两会期间,不论是会务还是采访都强调高效运转。对记者来说,尤其是想要做现场报道的记者,需要头脑转得快、行动响应及时。其实任何报道工作都天然地需要做足前期准备,才能在相对较短的与采访对象接触的时间里获取足量想要的信息。两会采访更须如此,只有提前拟定并反复推敲报道计划,才能确保在会议规程内快速圆满地完成报道任务。细到什么程度呢?打个比方,摄影记者如果想要抢占好机位,从人民大会堂停车点出发,设备是扛在肩上还是拖在箱子里走,才能以最快速度抵达新闻发布厅,都需要考虑;全媒体记者如果想要做一期视频报道,采访结束至离场可能也就十几分钟,如何陈述、观察、分析,较好地完成信息的“二度创作”,需要记者做到心、眼、手、脚等全方位投入,往往在采访期间就打好腹稿,采访一结束立即面向镜头迅速完成录制。这与记者阅历是否丰富、功底是否深厚有很大关系。
  “活”起来。两会匆忙,接收到的信息也堪称海量。对这些信息进行抽取、提炼、分析,最后汇总思考,落于笔尖,记者务必要把眼界放宽,让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首先聊聊作为记者的初心,因为这决定着如何做一名记者,目光如何聚焦,手中的笔会传达出什么?尤其身处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是喧嚣越需要冷静,越是嘈杂越需要思考。一名好记者,要时刻保持新闻敏感,始终抱着守望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初心,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经过翔实的调查研究,带来了极为丰富的建议提案。作为市场监管领域的行业报记者,两会报道在聚焦市场监管领域的基础上,还应从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从更好对接和服务百姓民生需求的角度,聆听代表委员就此有哪些智慧良策,探究市场监管工作应如何进一步开展,最后形成有分量的报道。
  “合”起来。对于报道全国两会这样的大型活动,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对于上会记者来说,主要精力固然要聚焦在拍照写稿跑会场上,但与后方编辑们加强沟通才是做好报道的重要途径。根据大会议程,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共同商讨报道选题和发布方式,群策群力做好报道前期准备工作。合作不仅限于报社内部,同行之间的互帮互助也十分有效。这次两会,在写文字稿之余,我录制的几期“记者跑两会”现场的视频报道,均由同行帮助拍摄。上会记者大多互不认识,这种出于同行信任,你帮我拍我帮你拍的方式在两会现场十分常见,有经验的出镜记者还会给出中肯的拍摄建议。此外,记者之间的信息分享、资源互通、业务交流也让整个报道工作质量更高,最终实现及时、准确、深入地传播两会热点与盛况的目的。

□陈 静



活力与压力

  两会年年有,今年我“上阵”。这是我首次参与全国两会现场报道,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历练。在结束了多日紧张忙碌之后,坐下来静思这一参与过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用两个词来形容:活力和压力。
  活力来自期待。期待第一次上会,由于周围环境陌生未知,没有“前度刘郎今又来”的熟稔自信,更多的是好奇和探索;期待往日生活工作秩序回归,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是今年全国两会的首场线下采访活动,记者们在发布会上感慨“终于能面对面了”,往年常跑全国两会的同行,更是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感;期待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此次全国两会在党的二十大之后召开,今年也是换届之年,新的领导班子、新的施政理念,这些信息被从全球各地赶来、有着不同肤色、讲着不同语言的新闻人共同关注。
  活力来自行动。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各家媒体提前充分准备,代表委员们贴近民生、关注民意的建议提案层出不穷。今年报社也根据大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点,首次采用“集团作战”模式,现场记者捉“活鱼”,后方团队组织策划系列主题报道,前后配合、协同作战。此外,在这场报道大比武中,对全媒体记者的要求展露无遗,由于移动传播成了必备技能,作为现场记者,写得了稿、拍得了图、出得了镜,这才算是基本合格。
  压力来自现场。记者过去常被称作笔杆子,但是现在光有一支笔已经很难完成新闻报道任务,特别是在现场,手机、照相机和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了报道的标配。全国两会报道,在遵守纪律的前提下,如何找寻最独特的切入视角,最大限度地带受众感受现场,传递最及时的消息,是每个前方记者必须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尝试直播的形式,首先是拍摄Vlog或者通过图文等形式,在各种平台及时发布,这也是大家目前普遍采用的形式。其次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介入,多家媒体开发的AI合成主播不断亮相。相信未来,新闻现场表现的形式将越来越丰富。
  压力来自转变。随着网络传播技术和新平台的不断更新迭代,“本领恐慌”成了常态。做一名合格全媒体记者,除了修炼“内功”会写稿,还要拍图、出镜,甚至掌握视频剪辑、熟悉各发布平台、适应直播都将成为基本技能,一个人就是一个摄制组、就是一个发布平台,惟有不断地转型突围,在平时采访报道中践行“四力”要求,反复锤炼技能,厚积薄发,在全国两会等重要宣传报道活动上才能出新彩、打胜战。新时代新变化,记者永远在路上!

□陈和华



“战役性”报道,我们这样干

  面对全国两会这样的重大活动报道,新闻工作者的节奏就一个字——“忙”。
  为忙而忙,是一种“忙”;忙而不乱,且忙中有提升,也是一种“忙”。个中滋味,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触。作为速度快、传播广、要求高的新媒体,如何发挥作用、传递好两会声音?我们这样“练起来”。

不打无准备之仗
  无论从流量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受众喜爱程度上讲,短视频,都是目前较为火爆的传播方式。两会快讯多、亮点多、可发布的新闻量大,能不能用短视频的方式对两会新闻进行呈现呢?
  两会前一个月,徐小明、邱经炜等小伙伴参考各地方两会报道的视频,从报道形式、报道内容等方面认真学习、仔细研究、博采众长,在两会开幕前的两周,就制作完成了全国两会新闻的视频模板,后来又做了完善。
  实践证明,视频模板在后来的两会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在“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两会新闻资讯、采访花絮等,基本做到了即时制作、即时审核、即时发布,保证了时效性和宣传效果。算下来,两会期间,报社新媒体中心共制作、发布短视频70条次。
  制作视频模板,只是一个小动作,但它的意义,并不小。
  首先,是小伙伴们有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自觉,不是“等着派任务”。讲实话,这种工作主动,不是任何人都有的。其次,是善于把“想到”变成“做到”,做事没有虎头蛇尾,而是按照心目中完美的“蓝图”去“施工”,最终呈现出了好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
  新媒体中心负责运维的中国市场监管新闻网,也在两会召开的一周前,制作了专题页面。包括“头条新闻”“记者跑两会”等7个栏目,为两会新闻形成强势宣传奠定了基础。

前后方做好配合
  今年,报社安排3名记者参加两会报道。加强沟通协调,打好“配合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上会记者的“干扰”,黄星蓉、刘琦等小伙伴在熟知当天两会日程的基础上,及时与上会记者联系,对当天的报道内容和数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合理规划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和发布次数。
  对于前方记者发回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新媒体小伙伴们都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精心校对、编辑。为了使稿件更好看、传播效果更好,小伙伴们在排版方面下足了功夫,利用边框、条块、色块等对版式加以美化,做到了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两会报道期间,接连几天,看到黄星蓉长时间盯着电脑“念念有词”,后来才知道她是在“唱校”。
  有的重要报道的通稿,往往在晚上发布。这很考验值班编辑的“功力”,既要留出发布次数,还要判断当天通稿能不能出来。刘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被我们称为“神算子”。
  两会期间,新媒体中心负责运维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账号,共发布两会报道325篇次;中国市场监管新闻网发布两会报道138篇。

既是“练兵”也是“实战”
  前几天,新媒体中心对两会期间的一些工作情况进行了复盘。目的是让大家知道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
  复盘过程中,就我个人来讲,最大的体会是,“想好了就去干,在干中去摸索、去提升”是个推进工作的好办法。
  “善于想,不善于干”,是不少人的通病。这个毛病,新媒体中心的小伙伴们没有机会“发作”。我们平时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习惯是,谁有了好想法,几个人马上扎堆儿碰一下,感觉可行,报经领导批准,立即执行。
  这种好的工作状态,保证了我们按新媒体规律顺利完成两会报道任务。因为我们做的所有预案和规划,都是在深思熟虑下作出的,且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样,就减少了许多后续审核过程中的问题。
  但凡重大报道和集中报道,对新媒体的小伙伴们来说,既是“练兵”也是“实战”。练发布速度,练编辑稿件的规范性、准确性,练对发布次数和发布内容的分类和把握……真练、真干,“练兵”也就变成了“实战”,“实战”也可以说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练兵”。
  想,都是问题;干,才是出路。今后,小伙伴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把这句话写在这里,我们共勉。

□周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