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04-12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具有多重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从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发展、基层治理等多个层面对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强调要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打破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由注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相比,高质量发展强调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加注重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普惠性。国际上,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与变化。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从教育、医疗、贸易、科技、区域协调、城市发展等多层面多角度,推动行业、区域高质量发展进程,推动质量竞争力逐步提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由大转强。
高质量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高质量法治。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七部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对法治建设作出专门安排部署,提出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为改革和发展服务,是发展的可靠保障。法治的作用体现为凝聚共识,将集体意识转化为制度基础,为发展主体协调预期,提供激励,引领高质量发展方向,规范改革进程,预防和化解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挑战,进而确认、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法治建设的根本遵循,必须深刻学习领悟,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以法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序的社会环境和高效的市场环境。
法治建设要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展开。高质量法治必须是“既大又强”的法治,是充分反映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理念的法治。因此,高质量法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是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法治,是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是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法治。检验高质量法治的核心标准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市场经济法治建设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在市场准入、市场运行、市场退出等重点环节有所创新,以高质量法治促进和保障高质量发展,打造出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竞争环境和消费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安排和部署,既是针对高质量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也是市场经济法治保障的重点方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发挥法治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经济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按照“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重要要求,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正能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是法治建设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教授 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