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读往来 > 

经山历海只等闲 迎难而上振精神

——写好市场监管领域述评类稿件浅见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06-20

  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一个大市场筑基、两个强国支撑、三个监管护航、四个安全兜底,扎实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的工作要求。2022年年底我撰写的年终特稿《守牢“四个安全”把答卷写在百姓心中——市场监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谱写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报道之四》的主题依据正源于此。
  主题敲定,接下来就是如何把食品、药品、重点工业产品、特种设备安全“四个安全”工作糅在一起呈现,既能全面展现各个领域的工作亮点和成绩,又能回应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对下一步工作部署的关切。当时心里没底,因为“四个安全”领域的工作千差万别,大家都面临着对某个领域熟悉,但对其他领域知之甚少的窘境。几经波折,才定下“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标题“把答卷写在百姓心中”这个提法正源于此。稿件于今年1月18日在1版头条位置刊发,在系统内反响不错。稿件打磨成型,并顺利刊发,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作战”的成果。
  参与此次稿件撰写最大的感触,就是过程很痛苦,结果令人欣慰。因为首次与这么多位前辈合作撰稿,还担任统筹角色,难以准确把握团队撰写的精髓,走了很多弯路。稿件从最初三千余字,补充内容至七千余字,最终上版四千多字……经历推翻重来、重来又推翻的稿件修改历程,焦虑到好几回梦里都在改稿子。稿件上版后,大家都说写得不错。悬着的心总算落地,当时最真实的感受是,再改我就真要哭了。
  经此一役后,引发了我对写好新闻特稿的几点思考。

一、好的述评类稿件长啥样?
  作为编辑记者,我们几乎每天都需要编辑大量来稿,其中不乏述评稿件,我们也会经常撰写一些相关稿件。而要想把稿件做得眼前一亮却极为难得。
  到底什么样的稿件才能达到赏心悦目、广受好评的效果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相关书籍、登录各大媒体网站大量阅读各类体裁的新闻稿件,寻找答案。窃以为,好的述评类稿件应该是“花瓶状”,入口很窄,一旦进入,内里足够辽阔。
  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稿件呢?这就需要深刻理解一个故事,一件事物的内涵、本质、外延,并融会贯通。

二、如何赋予稿件“灵魂”?
  如何为稿件赋予灵魂,让作品有声有色有力量?
  撰写时客观阐述新闻事实,逻辑通顺、事实清楚很重要,也是把新闻事实说清楚,前因后果交代清楚的重要一环。但只是简单堆积、梳理内容,平铺直叙地阐述犹如“喝白开水”,喝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如果加点茶、放点糖,味道就不一样了。
  我以为,新闻综述稿件应该是述和评的结合体,述是骨肉、评是灵魂。稿件中的评应该是站在全局高度、提出全局性论点,而述又必须依赖新闻事实,夹叙夹议、相得益彰中才能妙笔生花。而多读、多记则能在潜移默化中为稿件赋予灵魂。在反复琢磨、学习中,我对撰写述评类新闻稿件也有了一定认识。为了检验自己,前些时候以夹叙夹议方式写的两篇稿件算是小试身手。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是总局开展的“一把手工程”,为服务好总局中心工作,报社持续加大对相关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其间我撰写了系列稿件《肩挑责任接续奋斗——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推进落实“两个责任”工作机制综述》《抓实“关键招”答好“赶考卷”——各级食品安全办推进落实“两个责任”工作综述》。
  第一篇稿件是在总局开展落实“两个责任”工作伊始写的,当时压力非常大,因为很多专业人士都对这项工作不了解,我更是摸不到边,完全不知从何下笔。为此熬了几个通宵读材料,反复电话沟通、线上采访,读懂吃透、深入了解工作,领会精神,最终敲定从阐释工作主题意义这个角度入手撰稿,全篇用三千余字,以评的方式大篇幅阐释了这项工作的要义。稿件刊发后同志们给我发消息说“气场宏大、写得真好”“正是我们基层食安办需要看的内容,指导性强,非常好”。
  《抓实“关键招”答好“赶考卷”——各级食品安全办推进落实“两个责任”工作综述》这篇稿件更是来之不易。文章是在“两个责任”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的情况下写的,春节前开始着手,前后研读十余万字材料,反复与专班、各地食安办同志沟通,多次甚至晚上十点多还在跟人打电话,非常过意不去。稿件于今年2月2日的1版头条位置刊发了,心里总算舒了一口气。非常感谢报社给我们搭建这个有专业、有深度、有广度,且富有人情味的平台,我一定再接再厉。

三、单兵作战没问题,团队作战呢?
  问以启思,驱动探索。重要稿件创作中,记者一人单打独斗纵然自由,但团队作战更能行稳致远。
  很多大媒体的重要稿件都是联合署名,甚至有的稿件作者名单就有一大溜。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么多作者联合创作,但文章依然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与年终特稿写作,让我意识到自己统筹的能力还有所欠缺。究其根本还是日常积累不够多、前期沟通不够充分,以致于收集到的素材千差万别,系统统筹艰难。下次遇到相同情况一定打好有准备之战,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任务。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打败困难,就像一个探险者走出密林看见远处阿尔卑斯山的雪顶一样。

四、如何做一支会思考的“笔”?
  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范长江说:记者要穷尽毕生精力去研究几个问题。
  作为市场监管系统的新闻工作者能研究哪方面的问题呢?找到方向其实并不难。比如“一个大市场,两个强国,三个监管,四个安全”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食品安全这个系统性工程是我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个问题,再细分的话就是食品安全监管,乃至特殊食品监管。为提高对食品行业细分领域认知度,我积极参加报社组织的特食界工作室,密切关注热点、深入研究政策法规条款等,2022年持续输出十余篇有影响力的原创稿件,如《网络直播销售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的随意性正在悄悄消失》《辅酶Q10预防心肌炎?这套路有点眼熟》等。
  这次别开生面、“一鱼多吃”的融媒体尝试,也启发我要做一支勤于思考的“笔”。在我看来成为一名学习型的专家记者,就要学会做一支思考的“笔”,而不是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记。著名记者艾丰也认为,笔杆子是没头没脑的,要勤思考。
  研究问题就要解释、评述,也要学会预测。这几个任务的完成,哪一个都离不开思考。这也就需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把自己的本事练得更硬”,比如思考如何在“痛点”中寻找热点,如何走向基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做好新闻工作,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新闻写作风格等。
  好的新闻不是等出来喊出来的,一定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将不负韶华,砥砺前行。经山历海只等闲,迎难而上振精神,未来我将努力做到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

□宿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