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别让“扫码”变“扫兴”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07-13

欢迎关注《就市说事》

  停车缴费要先扫码关注公众号,吃饭结账要先扫码关注公众号,超市购物也要先关注公众号注册会员……关注公众号后才能正常消费、接受服务,如此“绞尽脑汁”设置“门槛”,究竟是谁“方便”了谁?
  随着互联网发展,二维码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扫码支付的快捷方便也深受消费者青睐。但消费者在扫码支付过程中,竟然不知不觉关注很多并“不需要”的公众号,而且此类公众号还时不时弹出广告。如果取消关注,下次消费还需重新关注,实在无奈。
  赢利,对于商家来说无可厚非,但是,通过设置消费“门槛”来赢利,商家有可能得不偿失。
  一是消费者对商家失去好感度。扫码消费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本身就是“方便你我他”的事,消费者对此并不抗拒。但原本简单的扫码消费,变成关注公众号后再消费,将关注公众号当作“敲门砖”,忽视消费者线下点餐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对商家的好感度。
  二是推送广告对消费者造成困扰。通过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商家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粉丝,为后续推送广告信息铺路。商家根据自身需求,对消费者频繁推送营销广告,类似过去的垃圾短信,没完没了,给消费者造成困扰。
  三是涉嫌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权。除复杂的流程外,扫码关注公众号还存在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扫码消费大多时候需要授权消费者个人信息、绑定微信号手机号、授权位置信息等。有些个人信息,与消费、服务毫无关联,难免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此前,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等地方消协组织就“扫码强制关注使用”发声,通过发布倡议、组织经营者进行自律承诺、开展专项消费监督等,呼吁商超、餐厅、停车场等商家在扫码付费过程中不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不过度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
  “扫码支付”是便利消费、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商家要用好这项技术服务消费者,而不能在扫码支付方面玩猫腻,让消费者“扫码”而来,“扫兴”而去。

□徐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