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08-15
笔者是市场监管系统的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平时养成了学习阅读《中国市场监管报》的习惯,它既可以教给我工作经验和方法,又激发了写作的灵感和兴趣。只是我写作基础薄弱,笔下很多文章常常缺少文采,有幸能够发表的作品,多数得益于编辑耐心地指导和修改。一次次这样的“实战演练”,常使我获益匪浅。
2022年年初,《中国市场监管报》驻江西省记者站负责人李元老师约我写新春走基层的稿子。身处基层一线,这方面的素材十分丰富,我很快撰写出两篇初稿。一篇是关于推广使用“赣溯源”微信小程序的(“赣溯源”是疫情期间,江西省为保障食品和餐饮安全推出的线上系统,方便查询食品流通源头和去向)稿子;另一篇是关于市场监管工作人员冒雨保障春节期间市场秩序的稿子。
写完两篇稿件后,我马上传发给李元老师。不久,他联系我,先是鼓励了我一番,接着说“可惜文章没有找准一个点”。我写了这么久文章,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什么叫“找准一个点”啊?他大概猜到了我的困惑,建议我学习一下已在报纸上刊发的新春走基层文章。我依计而行,读到第一篇的时候,没找到特别的感觉,心里还纳闷,我跟他们写的差不多呀,都是检查节日市场的场景,为什么我的就不行呢?当看到报社老师撰写的《擦亮簋街招牌》等稿件,文章讲述了作者与市场监管所干部一同“扫街”检查的过程,读第一遍时我似乎找到了一点感觉,反复阅读后有了一个结论:一线人员的工作多种多样,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给老百姓创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我突然脑中灵光一闪,心想“安全放心”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点”吗?于是立即把工作人员冒雨检查市场那篇修改成《照亮东方大市场》,既有工作人员的督促指导,又有群众衷心的肯定,所有内容都围绕“安全放心”展开。改后稿发过去,李元老师立即回复说,这回找准点了。随后,稿件于2022年2月10日在《中国市场监管报》2版刊发。
在此之前,我对新闻“点”完全没有认识,有时写稿只是像记流水账似的,把事情经过写下来。文章没有发表,我还以为自己运气不好,“佳作”没有被编辑老师看到。随着写作经验的积累,我才明白其实以前那些没有发表的文章,都是没有把握住新闻“点”。从那以后,我读书看报时就有意识地去找文章的“点”在哪里,试着用它去理清全文脉络,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的关联,以此来训练写作能力。虽然不一定找得准,但比之前的泛泛阅读有了更好效果。
在我练习找“点”的过程中,很快又遇到了新问题。2022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实施,我写了一篇《〈条例〉真给力》,反映《条例》出台后经营主体享受的便利,投发给报社编辑李翔老师。李翔老师读完表示文章没有说透。这个说法我又是第一次听到。文章要说透,自然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道出本质,避免读者认识模糊。于是我又仔细通读了一遍《条例》,登录本单位工作群,把其中关于落实《条例》的讨论和措施通通记下来,修改时我增加了《条例》出台前个体工商户办理营业执照注销手续的程序介绍,以及《条例》出台后窗口工作人员抓住时机对办事群众进行宣传和解释的场景。李翔老师对修改后的稿件比较满意。不久,这篇稿件也在《中国市场监管报》2版刊发了。
从此,我思考和钻研的内容又多了一项,报纸上哪怕是一篇短消息,我除了找“点”,还要想想:要是自己来写,文章结构应该怎样布局,写到哪一段就收尾,如何把新闻事实摆清说透。今年年初,江西省出台加快落实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的政策措施,我根据工作实际写了一篇《春风化雨》,虽然篇幅不长,但在文章结构、阐述事实等方面都有一定改进。李翔老师表扬我:“写得越来越规范了。”这篇文章于2023年2月10日在《中国市场监管报》2版刊发。
有的编辑老师虽然没有联系我修改稿子,但是仔细阅读他们修改过的文章,也如同“实战演练”一样令人受益匪浅。我写文章过于平铺直叙,不擅长提炼和总结,逻辑性不强,有时写完自己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经过编辑老师字斟句酌的认真修改,见报后的文章主题鲜明、条理清晰、标题生动、素材丰富,确实达到了“改头换面”的效果。
我打心底里佩服编辑老师们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同时体会到他们的良苦用心和敬业精神。“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想要真正掌握高水平的写作能力与技巧,我们要多读多看《中国市场监管报》,多向编辑老师们学习请教,同时自己践行“四力”,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学思践悟,笔下的文章才能更加符合新闻报道要求,成为有亮点、有特色的文章。
□江西省高安市市场监管局 周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