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10-26
黄粿是浙江省丽水市的传统特色食品,因其金黄色外观和独特的口感深受百姓喜爱。近两年,因其使用传统草木灰碱水工艺导致成品含铝残留较高,加上庆元、龙泉等地黄粿多为食品小作坊传统生产,产业规模偏小,转型升级难,难以做大做强。
为此,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立足“有感服务、无感监管”工作理念,坚持试点先行、上下联动,聚焦技术改良和质量提升工作,全力破解黄粿产业“卡脖子”难题。目前,已成功研制黄粿新工艺、新配方,并通过终试和两轮口感接受度品鉴,成功培育引导2家小作坊向获证企业转型升级。预计到2023年底,黄粿铝残留量下降60%以上,年销售量翻番,产值近4亿元,带动当地相关从业人员千余人。
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一是齐抓共管强保障。省局牵头率先在丽水市庆元县开展第一批黄粿产业质量提升试点行动,组建专项工作组和专家团队,对试点工作统一协调、统一部署;建立省市县三级工作例会机制和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实行挂图作战、限期销号。二是协调沟通聚合力。积极协调保障资源,争取资金、政策、技术支持,省局指导庆元县市场监管局会同县财政、科技、卫健、农业等部门,开展黄粿技术攻关科研立项,先后召开专题研讨会9次,争取专项经费50万元、社会力量近百余人合力攻坚。三是精细调研明靶向。针对制作工艺有待完善、专业人才力量薄弱、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诉求,省局迅速抽调省市县三级市场监管部门16名业务骨干和专业技术专家赴实地调研指导,历时5个月,排摸梳理出黄粿在生产工艺、质量管理、风险防控等环节存在的问题清单30条,逐条明确整改举措、时限和责任人,确保“诊断精准、改有实招”。
探本溯源,精准施策。一是精准分析排风险。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数据库建模、多样本采集的方式,系统掌握黄粿传统制作的原料组成、配比、工艺等情况;依托“全要素、全环节、全链条”检测、研究、分析,确定黄粿铝残留量较高主要由传统“黄金柴”草木灰工艺导致,并针对成因制成《丽水黄粿食品产业风险排查方案》,为基层监管提供参考。二是科学论证破难点。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组织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黄粿生产小作坊共同研究黄粿产业提升举措和转型路径,并邀请专家团队就黄粿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进行专题指导。最终确定通过改良碱水组分,合理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替代或减少草木灰用量以达到低铝残留目的。三是比对试验通堵点。经多轮比对试验,省局联合丽水市市场监管局、庆元县市场监管局于7月中旬成功试制出三种黄粿工艺新配方,并以问卷调查、现场采访的形式开展新黄粿口感接受度品鉴活动,征集群众反馈和意见建议127条,为下一步推广应用、提升认可度打好基础。
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一是加快标准立项编制。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地方产业协会开展地方标准立项前的基础研究,并协调省卫健委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丽水黄粿》的申报、立项和编制等工作,推动传统草木灰工艺规范化和产业化发展。二是加强工艺推广应用。组织开展新工艺培训和技术指导,以示范点、推介会、培训班等形式,推动黄粿改良配方工艺在年底实现全面应用,引导培育2家小作坊向获证企业转型升级,预计到2023年底将总结形成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三是全力打造区域品牌。探索黄粿“非遗+品牌+产业”发展路径,建设集生产加工、休闲体验、研学教育、展示销售等为一体的非遗展示体验点;搭建产业交流平台,推动品牌建设,服务宣传推广。预计到2024年底,组织开展品牌宣传推广活动20场以上,线上线下辐射人次100万以上;预计到2025年底,丽水黄粿将成为当地食品产业的特色名片。
在丽水试点的基础上,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正在全省开展区域特色食品产业质量提升工作,力争到2024年上半年完成炒货、海捕虾、桶装水等十项区域特色产业质量提升。
□金 贤